中國鞋企決不屈服外部壓力
- 中國皮革協會秘書長蘇超英近日表示,針對歐盟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做法,中國一批制鞋企業正在積極應訴和抗辯,同時讓產品向中高端方向發展,爭取與國際同行在全球化進程中達到共贏。
蘇超英說,歐盟委員會對產自中國的皮面皮鞋實施4.8%~19.4%的臨時性反傾銷稅,這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集中表現,不僅違反了公平貿易原則,也是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做法。目前,我國已有10多家制鞋企業積極抗辯,爭取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的市場是開放的,在積極引進國外高質量原材料、新技術、新設備和各類人才的同時,也在逐年增加對國外包括歐盟的高檔皮革制品及鞋類產品的進口。自1994年開始,我國政府已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自主降稅,我國鞋類產品的平均稅率已由45%降到20%。國外優質皮革化工材料已占中國皮革工業全部用量的60%,五金配件和鞋類配套產品進口也都有大幅增長。
有關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皮革工業及鞋類產品進口總值達到91.8億美元,同比增長6%。其中,生皮進口同比增長6%,成品革進口同比增長9%,毛皮服裝進口同比增長219%,鞋類進口同比增長37%,箱包進口同比增長44%。進口的不斷增加,顯示出中國市場對國外優質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蘇超英表示,這說明中國鞋企是在與國際同業錯位競爭中發展的。
而我國皮革主要出口商品雖然保持增長態勢,但增幅下降。今年上半年出口107億美元,出口增幅同比下降1.2%,鞋類產品出口98.5%億美元,出口增幅同比下降7.7%。其中皮鞋較去年同期下降15%,歐盟對我國皮鞋產品實施反傾銷所造成的影響已開始顯現。
據悉,對歐盟應訴和抗辯的我國制鞋企業中,目前只有廣東一家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享受應有的公平稅率。雖然其余企業均未獲市場經濟地位,但他們仍將繼續抗爭到底。
今年9月5日至7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皮革展和國際皮鞋展期間,第25屆國際鞋業大會將同期舉行。這是中國首次承辦的國際鞋業大會,會上我國制革和制鞋企業將與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的同行、商協會及有關組織的負責人共同探討中國皮革、皮鞋產業努力適應國際制鞋業生產及貿易格局的轉變,逐步變鞋業大國為制鞋強國。
目前,我國森達、百麗、奧康、康奈、吉爾達、雙星等一批著名品牌的制鞋企業正在成為重要的中高檔皮鞋基地。惠東、壁山、成都、溫州、江都、晉江等地的制鞋企業也在改變“以量取勝”的傳統做法,千方百計提高產品附加值,拓展國內外市場。浙江海寧、河北辛集、浙江桐鄉等皮革重要生產基地,推出了一大批包括“2006年中國真皮標志優秀品牌產品”在內的名牌產品和生態皮革產品。這次他們將集聚上海,在國際同行面前展示2006年度中國真皮衣王、真皮鞋王、真皮名裝、真皮名鞋和中國箱包等品牌企業最新設計的時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