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國紡織企業在海外建廠以回避貿易壁壘
- 鑒于許多國家限制中國紡織品進口,因此,很多中國紡織企業,尤其是那些大型企業,都選擇在海外建廠,以保證他們的產品能夠順利地交到客戶手中。
繼美國和歐盟在2005年底對中國實施特別保護限制以來,中國紡織商品在出口市場面臨的壁壘越來越多。據統計,去年有16起特保案例和10起反傾銷案例針對中國的紡織品。帆布是第一個在美國遭遇反傾銷的商品,跟著在印度,粘膠長絲、聚酯纖維紗、尼龍長絲遭遇貿易壁壘,在秘魯是棉梭織布、在韓國是變形紗、在歐盟是化纖布和聚酯短纖。
今年早些時候,歐盟和美國裁決中國聚酯短纖和帆布對他們國內紡織經濟構成威脅。同時,印度也對中國絲綢產品征收反傾銷稅。
看到對中國紡織產品的抱怨越來越多,中國紡織生產企業開始急于將生產轉向海外,開拓新的機遇。統計顯示,今年1月份,大約有1,000家中國企業已經在柬埔寨、越南和老撾建廠。
同時,紹興的16家紡織公司已經在非洲國家建廠,如尼日利亞。最大的投資達到600萬人民幣。近期,寧波一家大織布廠寧波申洲針織公司宣布,計劃籌資3380萬美元在柬埔寨建廠,生產美國市場限制中國出口的產品。
中國專家:三思而后行。中國全國紡織服裝協會副會長高永(音譯)提到外遷趨勢時說,如果利潤是決定因素,不論一個公司的“外遷”是否明智,不是許多中國企業都能從外遷中取得成功。據稱,只有不到20%的中國企業報告從“外遷”中獲得利潤。
他建議,在向海外投資之前,企業應該全面評估業務風險。建立海外分支機構不應該完全以回避目前美國和歐盟設立的障礙為目的。應該制定一個長遠計劃,因為這些限制障礙僅僅延續到2008年。
另一方面,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說,中國企業應該集中開發高附加值和高利潤產品。曹說,一些在非洲生產的中國企業利潤高達10%。他們生產的產品價格不是特別高,但這些公司找到了適合自己產品的機會市場,因此擴大了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