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的產品“倒”到俄羅斯去
- 今年適逢中國“俄羅斯年”。最近一段時間,朱女士所在的公司正在為9月中旬即將在俄羅斯開幕的輕工類產品展覽會做準備。此行的目的很明確——讓自己的產品更好地進入和適應俄羅斯市場。
朱女士如今目前在北京雅寶路從事對外貿易工作。作為一個內蒙古滿洲里人,朱女士對于中國輕工產品進入俄羅斯早已習以為常。在她的眼里:“做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外市場的貿易非常簡單,現在的關鍵是產品要對路。”
“倒爺”還在繼續
今年,俄羅斯制定了新的政策,對“灰色通關”予以限制。但是,這種由俄羅斯通關公司全程代理入關手續的“灰色通關”還在繼續。北京雅寶路市場是中俄貿易最大的集散地。日前,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的雅寶路市場。
莎娃,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市人,操著一口相當標準的普通話,在雅寶路上拎著一大口袋的衣服。她笑著說:“已經記不清來北京多少次了?,F在從克拉斯諾達爾到北京就像到莫斯科一樣。”
通過像莎娃這樣來中國采購貨物的俄羅斯人,國內很多產品進入了俄羅斯市場。
朱女士把這種交易稱之為“等著外國人主動來上貨,然后產品就進入國外市場了”。朱女士在北京市朝陽區雅寶路的吉利大廈工作,而該地區像這樣規模的國際批發性商場還有天雅大廈、雅寶大廈、國星大廈和東方圣元四座;另外不知名、分散型的批發場所更是多如牛毛。
不過現在如果想進入這些商場恐怕不是很容易,記者從吉利、天雅兩個大廈的市場管理處了解到,現在他們都沒有閑置的商鋪。這類商場中的經營戶大多數是個體經營者。所以,國內生產型企業現在要想進入這些商場,一方面可以和此類商場租戶經營主合作,通過批發、代理等形式把自己的產品推向俄羅斯等市場;另一方面自己在周邊寫字樓內開設分公司、辦事處,直接接待客商。
品牌企業出擊俄市場
除了上述民間貿易方式可以進軍俄羅斯市場外,品牌企業最多采用的方式還是直接進軍海外市場的方式。這里又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直接到海外設立分公司、辦事處,像開發國內市場一樣開發當地市場;二是參加莫斯科等城市舉辦的相關展覽會,通過參展打開當地市場。
在上述兩種形式中,由于國內企業各自的規模、市場規劃的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其中,采用第一種方式的企業大多數屬于規模比較大,產品追求品牌化運作程度比較深的類型。而采取第二種方式的企業,相對于第一種企業而言實力要弱一些,他們想得更多的方法是通過參加展會這種集中展示的形式在當地招募代理商、批發商,借此逐漸打開當地市場。另外,由于中國人與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人的體型有著比較大的區別,在衣服的尺碼上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參加國外展覽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采版”。
據記者了解,現在俄羅斯、烏克蘭、芬蘭等國家的大中城市每年都有或大或小的國際性展覽會,比如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鞋類展覽會、2006俄羅斯國際輕工紡織服裝展覽會、烏克蘭基輔國際鞋皮革展等,國內企業可以到這些展會上推廣產品和尋求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