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服裝節(jié)啟示:品牌與秀VS貼牌與靜默
- 2006中國(大連)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是海內外694家企業(yè)、400余個各類服裝紡織品品牌爭奇斗艷的舞臺。縱覽大連服裝業(yè)在本次博覽會上的表現,對目前大連服裝業(yè)與國內乃至世界服裝業(yè)之間的距離,會有一個冷靜的認識。而找到差距,也將成為大連服裝踏上新一輪征程的強大動力。
品牌與貼牌的差異
與國際一線品牌相比,創(chuàng)世、卡洛佳等大連地產服裝品牌的展場毫不遜色。展場整體布置典雅大氣,各類服裝精心排列,加上專業(yè)人員的導購,真是想不吸引來各地客商都難。然而,這樣的品牌在大連畢竟為數不多.
更多的大連參展企業(yè)是像銀盾這樣的加工出口型企業(yè)。銀盾服裝的展臺在整個展場偏里一些的位置,展臺的布置也相當簡單,僅僅是將自己生產的服裝懸掛起來。該企業(yè)的一位人士介紹,企業(yè)的客戶包括了瑞典的H&M、德國的C&A、日本的伊都錦,目前只為這些大的采購商貼牌,而真正做自己的品牌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按照市服裝行業(yè)協(xié)會有關人士的說法,大連品牌整體發(fā)展狀況到目前為止,確實還無法取代加工企業(yè)的氣勢和影響力。畢竟大連品牌的發(fā)展歷史很短,品牌數量雖然不少,但大多在發(fā)展初期,還都處于擺脫生存危機的“掃盲”階段。比如,女裝品牌大多面臨規(guī)模小和缺乏資金問題,男裝品牌因為多是從加工業(yè)轉型,品牌意識和運作模式尚在探索中。內衣和童裝品牌則因數量太少而顯得勢單力薄。
與國內外一些知名品牌相比,大連服裝的展場里布料展示難得一見,而且也很難讓參展者感受到該服裝的品牌文化。而在“日本館”里,SHINDO品牌用了相當大的面積展示色彩變化與各種質地的布料,韓國的帕克蘭德則利用國際影星張東健的個人形象氣質展示其品牌內涵,天工閣展臺則以“中國風”形象出現……與之相比,大連多數的服裝展臺顯得單調而缺乏文化氣息,而這也正體現了大連服裝品牌文化建設的某種缺失。
“秀”與靜默的反差
在ESPRIT品牌的展場前,不僅有該品牌今年秋冬的新款服飾,同時也可以在其中真切地感受該品牌的文化氣息。展場內的大屏幕上,播放的是該品牌的服裝展演。LesPalines和福華世家以現場走秀的方式吸引采購商的注意。
而大連的服裝企業(yè),除了幾家雇用了真人模特外,多數選擇了靜默。盡管有業(yè)內人士認為靜態(tài)的展示是參展商文化品位和營銷手段提高的標志,但這對本就缺乏知名度的企業(yè)而言似乎并不適用。
而在博覽會之外的服裝展演上,本屆服裝節(jié)只有桑扶蘭和叮特來兩家企業(yè)“借臺唱戲”,展示今年秋冬企業(yè)的設計理念。更多的企業(yè),似乎還沒有意識到“秀”對于服裝企業(yè)的意義。
市服裝設計師協(xié)會會長吳曉芬表示,大連服裝企業(yè)需要思考如何將品牌文化在展演中得以體現。從“秀”產品到“秀”品牌文化,從賣服裝到賣品牌文化,這也恰恰是大連服裝與國際名牌的差距所在。
距離不是一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