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 縫機業“阿喀琉斯之踵”
在近日的采訪中,“加大創新力度,加強創新廣度,加快創新步伐”是筆者聽到眾多企業參加SCISMA2006歸來后最深的一點感觸。由于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技術薄弱,使得高端產品市場仍被外國企業占據著。當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中只有少數企業擁有自己的特色拳頭產品,大部分中小縫機企業產品存在技術含量低、質量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等結構性問題。
我國縫制設備的產量占世界縫制設備產量的70%以上,而產值在世界縫制設備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遠未達到這一水平。 古希臘神話中,阿喀琉斯刀槍不入,而腳后跟卻是英雄的弱點。對于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來說,創新,就是“阿喀琉斯之踵”。
原始創新是當務之急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不少企業已意識到科技創新才是企業發展惟一的出路,但真正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卻沒有把握住創新的核心。特別是一些小企業,本身在科技創新上投入力度較小、科技開發人員力量薄弱、工藝技術落后、生產設備陳舊,他們從市場競爭的末端來拉動資源投入首端,導致了時間速度跟不上,質的提升大大滯后于量的增加。所謂的新產品開發,最終卻演變成了部分企業的相互模仿,使得行業中流傳著這么一個觀點:“創新難,原始創新更難。”
近年來,一方面是國家大力鼓勵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另一方面,是原始創新成果依然寥寥無幾。原因何在?用別人的基礎核心技術,搞點自己的創新,成功概率高,見效快,符合潮流;而原始創新則要另起爐灶,一切自己來,不僅慢得讓人難以接受,而且能否成功都是未知數。兩相比較,原始創新需要勇于挑戰傳統理論的自信與勇氣,需要投入不菲的成本,在得到反復驗證后才被承認。這對于一些非規模性企業來說,有點不堪重負。
然而,不搞原始創新的后果是慘痛的,企業不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永遠只得跟在別人后頭。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別人的基礎上,借鑒發展,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固然也是一種發展的方式,但回過頭去看,造青的原料藍的配方是人家的專利,只要你用就得受人制約。當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利用的路線,以跟隨式的模仿生產為主。產品技術主要源于引進,研發工作大多停留在模仿設計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較少,原始創新成為當務之急。
自主創新道路多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