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的廣東童裝品牌
在六一的童裝抽檢中,廣東童裝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一時間致癌童裝的說法滿天飛,讓廣東的童裝一下子引起人們的注意。這讓我們想起,廣東做為服裝大省,童裝品牌似乎一直不那么引人關注。我們暫且不說童裝的質量問題,只把視線注視到廣東童裝的現狀上。
廣東算得上是服裝大省,但從知名度來講比起浙江、寧波而言卻相差甚遠,童裝也是如此。
廣東的童裝可謂歷史久遠,佛山環市是第一批掛牌的童裝名鎮,而且在佛山也有銷售過億的童裝品牌,但是在消費者的印象中卻很少有廣東童裝品牌的影子。
有人說,廣東的產業強,品牌弱,這是為什么?
有人將這種現象首先歸咎于性格。的確,廣東人是以勤勞和不事張揚的性格而著稱的。記得筆者在很小的時候有過一次很深刻的印象,那還是在20年紀80年代,筆者凌晨4點到達廣東,發現很多街邊的店面都已經開板打掃,做開門的準備工作了。勤勞的確是很多廣東人的美德。而且廣東人很務實,往往不善于用夸張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因此到做生意上,廣東人趨于保守,他們不會“炒作”。他們認為品牌作為服裝營銷中的一種載體,是通過積累與循環往復而形成的,過多的張揚與吹噓只會讓品牌產生“泡沫”不利于企業的長久經營。
再者勤勞的廣東人在很多產業上都有涉及,因此政府對服裝產業的扶植力度顯然沒有以服裝為利稅主要來源的地方大。因此,廣東地區的服裝產業與品牌化經營模式幾乎全要依靠企業來完成,政府即少有支援也不會提供更多優惠政策,因此,品牌產業環境的弱化是政府引導不夠。
而且廣東毗鄰港、澳地區,在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人就開始接受港、澳的信息和影響,成為他們的加工廠家,因此產品的外向型營銷更加容易、簡單,雖然加工業的利潤不高但能夠保持經營的平衡且數量眾多,因此相比較品牌經營中的風險無法預估、市場營銷與宣傳投入過大等方面,還是更加有利的,至少這種規模型生產方式依然要比品牌經營更加穩健。
正因此,廣東的很多銷售過億元的童裝企業在進行品牌經營時顯得保守而“不思進取”。
也正是因為跟隨著香港貿易的發展,使得廣東最早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地區,其產業化的發展規模與經營規模都相對較雄厚。這使很多企業比其他同類型企業更早的有機會進入到品牌運作中,在市場還不成熟的時期,企業自身也沒有成熟到有計劃的面對品牌經營發展初期所面臨的風險與經營模式的改變,導致了企業的損失。這種先例讓其他跟隨的經營者感到懼怕與懷疑。這也是造成了廣東地區童裝品牌實力比之北京、上海相差甚遠的原因之一。
在服裝業內,廣東童裝產業中的經營者以“實戰”型人才居多,更加注重市場的經驗判斷與過往的操作技能,對于產業的發展未來與品牌化的操作理論掌握較少。在廣東服飾品牌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大部分是以“逐利”為目的,這與廣東人的務實性格有很大關系。但在品牌化經營過程中,除了所謂的“金錢”利益,還有很多關系到品牌長遠發展的:市場的認知度、美譽度與信任度等無形資產。因此廣東的童裝企業都是“掙錢”的,而童裝行業的很多人士都清楚現在的童裝品牌的經營多半是以微利在繼續經營,這顯然與廣東企業的要求相去甚遠。
以上是導致廣東童裝品牌弱勢的原因。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一起考慮。首先,政府應加強扶植力度,進一步改善童裝企業的經營環境。另外,企業經營者的意識要有所突破,要對企業的持續經營和發展考慮,品牌必將是企業的最終出路。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改變廣東童裝品牌的弱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