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百年“標準”
誠信為本 品牌興業
老一輩標準人給“標準”留下了引以為榮的歷史,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標準”品牌本身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六十年來,幾代“標準”人銘記“誠信為本、質量第一”的企業信條,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走出品牌興業的成功之路。
上個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是“標準”奠定基礎、形成品牌的一個時期。“標準”牌工業縫紉機成為品種最多的名牌產品,家喻戶曉,譽滿全國,同時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70年代,是“標準”西遷陜西、調整重心的一個時期。基于工業縫紉機制造的突出優勢,成為國家定點工業縫紉機生產企業。
到了80至90年代,是“標準”擴大影響、成就名牌的重要階段。在橫向經濟聯合的過程中,“標準”的影響輻射到大江南北,生產規模迅速擴大。
而“九五”至今,則是“標準”品牌走向迅速成長的里程碑階段。“標準”成為中國工業縫紉機的代表性品牌,標準集團成為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的優勢企業,標準事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活力。
六十年來,經過幾代標準人的精心呵護和全力培育,“標準”牌工業縫紉機先后兩次榮獲縫制設備制造領域的最高獎——國家銀質獎及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等近百個榮譽,成為國家商務部確定的重點扶持出口品牌。在中外廣大用戶當中產生了廣泛影響,為把“標準”打造成在全球市場具有杰出表現、產生巨大效應、具有強大競爭優勢的世界名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敢為人先 開拓創新
與生俱來的創新意識、獨立自主的攻關氣魄、引進消化的學習能力,是指引“標準”牌工業縫紉機不斷創新、始終處于行業領先陣營的根本所在。六十年來,“標準”每一次敢為人先的創新實踐,不但推動著自身的發展,對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發展也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創造了一系列行業第一。
研制出中國第一代工業縫紉機、建立了行業最早的零部件體系和營銷代理體系、實施了行業第一個技術引進項目、推動了機電一體化的進程……
1949年,第一臺標準牌JAl—1型家用縫紉機誕生,“標準”事業由此拉開歷史的篇章。
1950年,第一臺“標準”牌GBl—1型中速厚料機問世,中國由此跨人工業縫紉機制造的全新里程。
1981年,建立起國內第一個跨地區零部件配套體系國內第一個營銷代理體系,推動了全行業實現分工合作會化大生產的新階段。
1982年,率先引進日本三菱高速平縫機生產技術,中國工業縫紉機制造進入提速階段。
1993年,組建具有深遠影響的中外合資企業——西安兄弟標準工業有限公司。通過雙方多年來的良好合作,實現了合資公司的健康發展,為行業招商引資和合資合作提供了成功的示范。
1997年,推出中國第一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剪線縫紉機,中國工業縫紉機制造進入機電一體化階段。
而過去的10年,更是“標準”加速創新、工業縫紉機主業發展的一個時期。
建立起高檔次的縫制設備生產基地。通過持續的融資和技術改造,“標準”牌工業縫紉機形成臨潼工廠、西安工廠、標準縫紉機菀坪機械有限公司三大生產基地,年生產能力80萬臺。其中,隨著“發展機電一體化”和“高速包縫機及零件出口創匯”兩個項目的成功實施,使標準的平縫、繃縫、包縫三大系列產品實現了均衡生產,重點發展在本行業率先突破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并將電腦控制技術向各大系列全面擴展。2003年,“標準”引進日本兄弟工業株式會社特種縫紉機生產技術,迅速實現規模生產,打破進口設備一統天下的歷史局面。2004年,引進德國ASS公司自動開袋機系列制造技術,填補行業技術空白。
建立起技術領先的縫制設備開發基地。建立了“國家級技術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德國、日本、土耳其等多個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的數十家企業、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催生了層出不窮的技術成果。這極大地推動了“標準”工業縫紉機的技術進步,加快了新產品開發和商品化進程,實現了研制一代、試驗一代、儲備一代的良性循環,努力成為行業技術進步與技術輸出的重要基地。通過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科學技術對公司經濟效益的貢獻率,新產品產值率達到60%以上。
建立起高水平的零部件加工基地。通過不斷的技術改造、工藝改進和日本專家的科學指導,公司在尖端零部件生產方面確立了自身優勢,并且實現國際化配套。目前,“標準”已經在普通機械、機電一體化、直驅無油系列平縫、繃縫、包縫、特種縫紉機領域確立技術優勢,形成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主導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