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開不敗亦或黯然凋零——淺析近年國產繡花機市場及企業發展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刺繡工藝曾經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古代,許多女子以刺繡為生,她們所繡的圖案有的保留至今,其精細、美麗的工藝水平仍然讓現代人嘆為觀止。
自從機械工業時代后,機械設備似乎代替了所有人力工作,甚至連精細、美觀的刺繡工藝也可以由繡花機來完成,尤其是信息時代到來后,電腦繡花機的誕生讓繡花機也開始“武裝”上了電腦。
電腦繡花機是當代最先進的繡花機械,它能使傳統的手工繡花得以高速度、高效率的實現,并且還能實現手工繡花無法達到的多層次、多功能、統一性和完美性”的要求。目前,世界上已有多家企業進軍這一市場,其中不乏著名的電腦繡花機品牌及機型,諸如日本田島(TAIIMA)公司的TMEF-H620型、日本兄弟(brother)公司的BAS-423型、日本百靈達(BARUDAN)公司的BEMPd-I-YS-20型 、德國百福(PFAFF)公司的KSM221和12/260型、德國蔡斯克(ZSK)公司的174-12型等。
瓶頸無法避免 企業各顯其能
在國產電腦繡花機市場中,許多原來不生產繡花機的大中型縫制設備企業紛紛涉足電腦繡花機領域,尤其是2004年掀起的生產繡花機熱潮后,這一趨勢更加明顯,而事實也證明,他們當時果斷的選擇是明智的。作為國內最大的繡花機用微機控制系統的生產商——北京興大豪技術有限公司駐諸暨辦事處主任韓海平告訴筆者:“2005年,各類繡花機的銷售都一路走俏,讓很多持觀望態度的企業吃了顆定心丸,準備放心大膽的投資建廠。僅就目前諸暨地區的發展狀況來看,繡花機生產企業的數量已經接近市場的飽和度了,但到底產品質量如伺,則各有不同。”
雖然繡花機企業經歷了一段快樂時光,但2006年繡花機市場最終的產值和銷量能否繼續保持之前那樣的迅速提高?會不會好景不常,只是曇花一現?對此,許多業內人士紛紛撰文,各種猜測和推斷一時鋪天蓋地。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共計出口繡花機1.37萬臺,同比下降5.21%,出口創匯1.32億美元,同比卻增長了53.44%,呈現了量減價增勢頭;今年上半年,多頭電腦繡花機出口增長高達84%,一些骨干企業也采取了差異化發展戰略,積極研制生產適合本企業發展的特種機種。從數據可以看出,出口機型的科技含量日趨走高,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一味地出口一些低價、技術含量低的低端產品,而當高技術含量的機器也開始平價化、低價化的時候,那我們又何談打造縫制設備生產強國的這一目標呢。于是,眾多企業,尤其是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紛紛推新品,保住自己“寸土寸金”的市場占有率。“正是看到這一點,近年來興大豪公司堅持走自主知識產權的道路。”韓海平說。
除了市場本身盲日的固有屬性之外,我們還應在技術層面上來分析有可能造成市場瓶頸的原因。
目前,我國繡花機市場發展瓶頸的形成,主要是國內企業盲目跟風與國際市場提高技術含量指標的矛盾。國際市場提高技術含量指標,我們國內不僅暫時達不到,而且個別跟風入行的企業也在一定程度上擾亂整個行業標準化的道路。整個行業的渠道需要徹底整頓,這就造成我們的大企業想好好發展卻受到行業環境的限制,想進軍國際市場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國生產的電腦繡花機在機械結構的用材上、加工精度、工藝水平、控制系統上與國外同類機種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這樣久而久之便會造成行業的惡性發展和迅速萎縮。可見自主創新無論到何時都是行業發展的動力之源。當然,近幾年來國內大中型企業在新產品的研制開發和推廣上也都頗具匠心,雖然市場發展的瓶頸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但各類新產品不斷上市的確給行業和企業都打了一針“強心劑”。
SCISMA2006后,我們都能明顯地感覺到,各大企業競相“出招”,想在繡花機市場上穩穩地占據一席之地。雖然各種技術因素和行業瓶頸一直制約著他們的腳步,但我們仍應對國產繡花機充滿希望,相信瓶頸問題終能夠得以解決。
坐落在古都西安的中國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縫紉機工業的“排頭兵”企業。自1946年10月其前身上?;莨よF工廠創立至今,六十年來,標準集團始終汲取海派文化與黃土文化的精華,形成了自己“永遠領先一步,永遠質量第一”的秉性與風格。標準集團是一家擁有控制系統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其與西北工業大學開發的“智能電子花樣機”項目,分別獲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軟件專項和西安市重大產業化項日。目前,“標準”的繡花機生產主要在上?;莨ざS,近年來該廠生產的HGPD、GG732、GG721系列電腦繡花機,以及GG732系列電腦金片繡花機,都遠銷國內外,并得到普遍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