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使時尚虎門呼之欲出
業內專家指出,要實現服裝強國的奮斗目標,就必須提高兩個貢獻率:一是科學技術對行業持續增長的貢獻率;二是自主原創品牌對行業持續增長的貢獻率。要不斷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實現科學技術的創新、品牌的創新。
日前,在陣陣喜慶的鑼鼓聲中,虎門服裝技術創新中心落成揭幕。虎門服裝產業升級由此有了一個強勁的助推器。
萌芽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虎門服裝,在經歷了“練地攤———擺街巷———進商場———建工廠”的起步過程,并在政府“引導———扶持———推進”的助力下,20年來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走過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積少成多、由低到高、從無牌到有牌、從無序到規范,從自發到自為的艱難創業歷程,基本完成了量的積累,達到了做“大”的既定目標。
虎門不能只滿足于做中國的服裝名鎮,我們必須要做能走向國際化的服裝強鎮!虎門的領軍人、鎮黨委書記鐘淦泉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吹響了虎門服裝從大到強的進軍號角。
虎門鎮委、鎮政府和業界普遍認識到,創建自主品牌是走向全球增值鏈高端惟一的出路。虎門服裝業要真正強大起來,只有創造出一群廣東省名牌、中國名牌、中國的世界名牌。
虎門服裝在市場上,內銷占60%,出口占40%,出口的主要形式是貼牌。虎門鎮委書記鐘淦泉強調,虎門企業應該有自己的牌子堂堂正正地出口,把我們的原裝品牌打出去。
蜚聲服裝業的虎門服裝交易會及時地順應了這一思路,使企業的封閉性變為開放性。每年的服交會,不僅僅是廠家展示、商家訂貨的貿易平臺,同時更是發布國內外服裝界最新潮流資訊、演繹時尚創意的窗口。與此同時,虎門服裝服飾協會先后組織鎮內品牌以“虎門霓裳”為名,多次參加在美國舊金山、香港、北京、寧波、大連等地舉辦的服裝節,為虎門服裝贏得了市場地位;到香港、新加坡、江蘇、福建等地學習取經,讓經營者拓寬視野。
積數年之探索創新,如今的虎門服裝已基本自成一體而成為“南派服裝”代表。其服裝設計、造型、款式緊跟香港、韓國、日本以及歐洲流行時尚,同時非常注重滲入本土文化元素,著重突出嶺南風情和南粵荔紅蕉黃的水鄉特色,彰顯椰風海韻的飄逸浪漫氣息,從而形成典雅的南派風格,凸顯時尚休閑魅力。
至此,虎門服裝已走出一條“無牌-貼牌-創牌-名牌”的發展道路。虎門服裝生產企業在國內外注冊商標有6000多個。一個“金字塔”形的品牌創建結構逐步形成,“區域品牌-廣東名牌-國家名牌”三級梯隊的品牌團隊已將虎門定位為區域品牌集聚中心:已有30多個服裝品牌獲省以上名牌稱號,其中獲得中國著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產品3個,國家免檢產品12個,廣東省著名商標11個,廣東省名牌產品12個以及100多個具有一定區域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服裝品牌。
虎門服裝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走過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這個模式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構筑“燕巢”———形成集群。也就是鐘淦泉常說的“燕陣經濟”。
虎門服裝的起步是由地攤兒自發形成集市,再由政府引導,營造環境,建造大市場,成為第一個“燕巢”———市場集群。在市場做旺了的基礎上,廣大商戶鋪主,為了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賺取更多的利潤,便紛紛開廠,自己生產加工服裝,形成了前店后廠的模式,由此形成了又一個“燕巢”———生產集群……
虎門人的“燕陣經濟”與經濟學家們的“簇群經濟”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以企業為主體,形成姿態各異、充滿活力的“燕巢”,進而完善整個服裝產業鏈,促進行業做強和產業升級,并促進了虎門服裝產業鏈在不斷向上下游延伸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其增值效應。
據介紹,目前虎門服裝行業正在通過信息化模式,成立行業技術創新中心、行業網站、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知識產權保護與應用中心等機構,力圖構建一個統一的平臺,把服裝行業的中小企業統起來,形成一個虛擬的企業聯盟,從而增強綜合實力。
20多年前,虎門鎮委、鎮政府“服裝興鎮”的目標已基本實現。
巴黎、米蘭、紐約、東京的時尚產業發展歷程,是通過時尚產業鏈的整合,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時尚文化與時尚經濟,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級時尚中心。虎門這座歷史名城,服裝產業的發展雖然只有20余年,但依靠不懈的創新和拼搏,已形成完整的服裝產業鏈,依托日益強大的服裝產業,“時尚虎門”的雛形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