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時裝設計師走向國際T臺
- 時裝雜志《世界時裝之苑》(Elle China)副主編肖彥說,中國時裝設計人才正在吸引國際時裝界的目光,不過,與國際時裝業(yè)的整體水平相比,中國設計師的水平目前還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
但少數(shù)設計師已開始嶄露頭角,使中國時裝界出現(xiàn)了質的提升。今年十月,謝鋒帶著他的jefen品牌出現(xiàn)在巴黎的T臺上,其專場發(fā)布會安排在“2007巴黎時裝周”的首場舉行,這一“待遇”在中國設計師中還是第一個。一些大學也在加強時裝設計方面的課程,以緩解人才短缺的問題。同時,有關方面也在學習歐美國家的經驗,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專業(yè)院校與時裝界的聯(lián)系。
不過,一些有志成為設計師的中國人表示,中國時裝市場雖然潛在規(guī)模很龐大,但總體來說,人們對新潮時裝的熱情卻不高,這一點對他們帶來了很大制約。而在國外,他們又要努力擺脫人們對中國時裝業(yè)既有印象的影響;而且,到現(xiàn)在還沒有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像日本的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或在香港長大、在紐約出道的譚燕玉(Vivienne Tam)那樣獲得國際認可,這一事實也給他們很大壓力。
今年34歲的設計師王女士回憶起初次在倫敦推銷其設計的遭遇時說:他們認為中國只適合開工廠生產服裝……那里不會有好的創(chuàng)意。王女士的那次努力很不成功。
雖然她現(xiàn)在開始贏得海外市場的關注(她設計的針織衫在倫敦每件標價數(shù)百英鎊),但她對國內市場還是感到很沮喪,盡管這個市場對新式服裝的需求很大。據中華全國商業(yè)信息中心(National Commercial Information Centre)對500家百貨商店的調查顯示,2005年的服裝銷售額是73億美元,但問題是如果你設計的標新立異的東西,人們就并一定能接受了。
這與日本當年的情形很不一樣。澳大利亞昆士蘭藝術學院(Queensland College of Art)高級講師、專門研究日本設計的波尼•英格利希(Bonnie English)說,正是新潮設計讓日本時裝設計業(yè)一鳴驚人,并由此成為世界時裝設計界最有影響力的亞洲國家。當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Rei Kawakubo)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登上巴黎T臺的時候,他們的作品立刻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那些作品“那么與眾不同...它們顛覆了時裝概念,也與西方時裝的風格迥異其趣”,英格利希說。
英格利希還說,與全球時裝的接觸也讓日本受益良多。現(xiàn)在,在中國的大城市里也能見到H&M和Zara等品牌,還有更早些時候進入中國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和古姿(Gucci)。但是,外國品牌的流入有利也有弊。就像《世界時裝之苑》的肖彥所說,這些品牌促進了中國品牌的涌現(xiàn),但許多品牌都是抄襲外來設計,因為這樣服裝容易推銷出去。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xié)會(China Fashion Designers Association)會長王慶說,中國缺乏天才的一流設計師,不過現(xiàn)在開辦時裝設計學校在中國非常熱門。王慶說,自2001年以來,在協(xié)會登記的時裝設計專業(yè)人員一直在穩(wěn)步增加,目前登記人數(shù)已接近200人。但中國只有30所院校開設時裝方面的高級課程。
過去六年來,有時裝設計課程的大專院校加強了這方面的教學力量,同時,也誕生了一些民辦時裝學校,比如新加坡Raffles Education Corp.開辦的學校,該公司1994年在上海開辦了它在中國的第一所學校,現(xiàn)在,它在全國共有8所學校。幾年前,著名的中央美術學院(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也開始開設時裝專業(yè),今年七月,第一屆學生已經畢業(yè)。
該校時裝專業(yè)講師曹然(音)預計:經過一段時間,中國消費者在高檔時裝方面會從現(xiàn)在占據這一領域的外國品牌轉向其他品牌,這時就是我們的學生脫潁而出的時候了。
不過她和其他一些人士認為,中國在時裝設計教學方面還需要大大改進。曹然說,大多數(shù)教師并不關心到哪里去尋找靈感、如何培養(yǎng)和拓展靈感。她回憶起自己在米蘭學習時裝設計時,教師們更強調方法,而不只最后完成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