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磨一劍 開辟縫機新天地
“縫機生產廠必須意識到龐大的終端客、繁雜的售后服務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只有與經銷商緊密合作,才能成就利益的共同體,才能有效地提高銷售網絡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從而降低成本,掌握市場主動權。”
——深圳雅諾縫紉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溫文發
服裝產業的發展變化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近年來,我國服裝產業面臨新的變局:服裝出口幅度大、出口數量增大、單項投資規模擴大、結構向中西部轉移,這些現象都在時刻提醒縫機企業關注國內市場變化,注重品牌發展,及時調整發展方向。
結構升級促發展
“十一五”期間,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將在立足創新、調整結構、創建品牌、著眼未來的基礎上,努力完成五項任務:一.堅持科學發展,創新發展模式;二.著力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四.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行業發展動力;五.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奠定縫機強國的堅
實基礎。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田民裕指出,“十一五”期間.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必須實現由“數量增長型”向“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型”方向轉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采用先進制造技術,完善研發和生產制造體系,并建立覆蓋全球的市場銷售網絡。爭取在技術、生產、管理等整體水平上縮短與國際發達國家5—8年的差距,為實現縫機強國目標奠定基礎。他認為,一個縫機強國的堅實基礎關鍵是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優勢企業。說到底,就是是要靠一批有實力、有人才、有技術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靠他們發揮引領、示范和骨干作用。
行業“十一五”規劃提出要培育20個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這是實現行業“十一五”規劃目標最重要的基礎工程。由此,我們堅信一支充滿活力的行業優秀企業家隊伍崛起之日,就是行業優勢企業群形成和世界縫制機械制造強國基礎奠定之時。
電腦縫紉機時代來臨
紡織服裝行業是我國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但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征卻時常顯現。此外,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勞動力。今年年初,一些地方用工緊缺現象突顯,很多服裝企業長期打出招工的牌子,卻招不到足夠的工人,甚至不得不放棄到手的訂單。
面對這種情況,紡織服裝產業需要升級,而在這個過程中,機械設備和技術的落后則有可能成為制約紡織行業升級的瓶頸。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服裝企業如要擺脫缺工、缺電的困境,求得生存,就必須要使用節能高效的縫制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