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意義在哪里
- “十一五”期間,我們要實施的各項發展戰略,包括促進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工業化、城市化戰略,能源、資源節約戰略等等,這些都是從實際出發提出的重要發展戰略。但是,與前者相比,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更為重要和深遠的意義。因為其他各項戰略的實施,歸根到底依賴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自主創新是“十一五”的核心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關系經濟發展全局和長遠發展潛力的重大戰略決策。
自主創新是以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為目標,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應當千方百計、不拘一格,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途徑:
1、把引進消化再創新作為技術進步的主要途徑。在國內技術同國外先進技術有一定差距,而且能夠引進的情況下,盡可能采用這種省力省財省時的形式。實踐證明,這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捷徑。我國早在改革初期就采用了這一方針,一些企業也做得不錯,如海爾集團。然而,多數企業仍然停留在引進再引進的被動狀態,根本原因在于重引進輕消化,在消化引進吸收創新上投入過低。同時在體制上,用戶與設備制造企業、設計研究單位脫節,形不成合力。今后,要按照國家要求,凡重大引進項目,必須由項目業主聯合制造企業和設計研究單位制訂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案,做好聯合引進,共同消化創新。
2、用系統集成的方式實現重大裝備和產品的國產化。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涉及多個技術領域,要在現有制造企業或設計院的基礎上,加快培養一批能提供總承包服務的工程公司或成套公司,使之能夠承擔研發、設計、制造、安裝、維修等一攬子服務和交鑰匙工程。
3、通過國際招標、技貿結合提升國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要推廣“三峽模式”,即依托國家重點工程對主要設備實行國際招標,由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聯合投標,以國內巨大的市場為資源,換取國外公司的技術轉讓,逐步提高國內企業的自主研發制造能力。
4、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推進原始技術創新。在關系國家安全和我國已有一定優勢的高技術領域,集中人力財力進行攻關,力爭在原始創新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