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紡紗設備蝶變進行時
近日,記者在江蘇昆山一家由印尼華人投資的15萬錠現代化棉紡廠采訪時驚喜地發現,這里整潔的環境讓人耳目一新。原以為只有進口設備才能實現無飛花的生產環境,但經介紹才知道,這里大部分的設備居然都是“中國制造”。這套由青島紡機廠生產的清梳聯成套設備,完全采用封閉式生產,使四處撲鼻的飛花得到有效控制,紡紗質量實現優級紗以上的標準,達到了2001年烏斯特公報5%~25%的水平。
在我國所生產的各類紡機設備中,紡紗設備是量大面廣的傳統產品,生產這類產品的企業也比較多。可以說,近年來,從清梳聯、精梳機到并條機……特別是粗紗機和細紗機,我國的各類紡紗設備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和提高,并紛紛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上有突破性進步的新產品。在今年10月份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勇就指出,中國紡織工業的結構性調整促進了紡機業的產業升級,特別是國產紡紗設備目前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并已走向海外市場。由此可見,從結構性調整中走出之后,國產紡紗設備正在經歷一場破繭蝶變。
國產紡紗設備羽翼漸豐
就在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滿足棉紡企業高效高產的需要,國外企業率先開發出了清梳聯成套設備,而我國仍然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模式。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產清梳聯成套設備通過引進技術、合作生產研發而成,每套價格僅為280多萬元,不僅打破了國外的壟斷,而且使進口清梳聯的價格也從原來的每套500多萬元人民幣降到現在的400多萬元左右。特別是作為清梳聯“心臟”的自調勻整器,也完全實現了自主化產業化。近幾年國內企業經過自主開發創新,已將設備從單一的紡棉流程模式,發展成可按用戶不同原料、品種、產量要求進行幾十種不同配置的流程模式,并形成年產量250套的生產能力。
高檔的產品必須有高檔的設備來支撐。隨著市場對精梳紗需求的增加,精梳設備成為棉紡企業的新寵。為滿足客戶需求,國內已有多家企業開發生產出中高檔精梳成套設備,產品價格只為國外的1/3,其中山西鴻基公司、經緯紡機公司、上海紡機總廠等廠家生產的精梳機,速度可達到280鉗次/分~420鉗次/分,并可實現1條并卷機供5~7臺成套配置,年銷量達2000臺以上,與其配套的自調勻整高速并條機也已批量生產。此外,自動絡筒機通過引進技術合作生產后,經不斷地再創新,如今設備已達到國外同類機型水平。近幾年國產自動絡筒機年生產銷售量超過250臺,2006年預計將達600臺以上。目前,機電氣儀一體的自動絡筒機也正在研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