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字無人就是“止”——社會責任建設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上世紀20年代,CSR在資本不斷擴張而引起一系列社會矛盾時被人們提起,并成為當時全球范圍內一個共同的話題。近年來,CSR在我國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有關話題的討論相當激烈,褒貶不一。
所謂 “CSR”(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稱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責任除了為股東追求利潤外,也應該考慮相關利益人,即影響和受影響于企業行為的各方利益。其中,雇員利益是企業社會責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內容。
上世紀80年代經濟全球化進程開始以后,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開始舊事重提,并逐步形成了“企業的社會責任運動”。作為全球價值鏈一環的“中國制造”企業也開始加入CSR陣營。“珠三角”等地區的出口型企業首當其沖,而對于出口貿易頻繁的縫機行業,CSK建設著實已經成為不可規避的問題。有專家指出,企業應看到,低成本雖然有效,但已經快走到了盡頭,中國的制造企業必須進行轉型,而注重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則是關鍵一舉。面對轉型,加工企業以利潤微薄為理由抵制社會責任也是站不住腳,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違反法律的借口。
盡管如此,對于CSK我們依然需要正反多面予以了解和觀察。
以人為本 應對“技工荒”
企業的每一個舉措都應該具有或多或少的目的性,當大家都意識到了CSR重要性的時候,企業所關心的便已經遠遠不是CSR本身,而是執行CSK能給企業帶來的收益,尤其是較明顯的收益。因此,對CSK持肯定態度的人認為企業要抓住CSR運動的契機,把以人為本做到實處,做到細節。也有專家指出,以人為本作為CSK的一部分,只要實施得好,應該可以成為企業應對“人才缺失”和“勞工貿易壁壘”的良策,且一舉兩得。
筆者了解到,隨著縫機企業“技工荒”現象的出現和蔓延,伴隨著出現的一個情況是,各地區不斷調高自己的最低工資標準,以吸引工人。這無疑是一個好現象,工人有了選擇的空間,工人的利益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是,仍沒有一種正確的方式引導企業如何去做。很多企業也把最低工資作為制訂工資水平的標準線,而員工其他的一些基本要求還未能達到,簡單的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只能短時間解決問題,對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無濟于事的。
惟有把“人”作為發展的主體才會讓“技工荒”問題得到遏制,“企”字無人就是“止”,企業所創造的所有價值到最后還是由社會的主體——人去使用和再創造的。如果一個企業在發展中只看重短期的私人利益,而不注重長期的資源積累,則無論如何不會在企業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一般都缺乏凝聚力和號召力,相反,一個具有深厚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是不用擔心人才流失,尤其是核心技術工人的流失。
這樣淺顯的道理要企業領導接受和實行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我們縫機企業群體里便需要是一個認知的過程。看到了艱難,我們更要有逆流而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