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高峰期的民企生存之道
- [提要]2006年伊始,歐盟、美國等針對我國民營企業的反傾銷似呈加劇的勢頭。在這種復雜的國際經濟格局下,外向型民營企業如何求生存求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八大應對之策:(1)建立和完善反傾銷預警機制;(2)精心準備,快速作出應對反應;(3)相關企業應團結一致“抱團”應戰;(4)重視行業商會的協調和引導作用;(5)必要時采取單個企業分散爭取市場經濟地位的策略;(6)探索融入國際市場“借力打力”;(7)高度重視SA8000和環境保護問題;(8)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制訂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戰略。
1999年1月1日,國家政府開始賦予民營企業進出口經營權。2004年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正式允許私人從事對外貿易。并進一步完善鼓勵外向型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民營企業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生力軍。以進出口大省廣東為例,截至2005年11月底,全省累計共有超過3.8萬家民營企業獲得外貿經營資格,其中2005年新增的就有1.1萬家。2005年廣東省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高達64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5.5%,占同期廣東省進出口總值的15.1%,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8個百分點。其中,進口257億美元,增長19.7%;出口388.1億美元,增長48.5% 。就全國的情況來看,民營企業生產的產品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所占比例從2001年的7%、2002年為10%,增至2003年的13.7%。值得注意的是,在民營企業對外貿易額持續增長的同時,它們所遭遇的反傾銷調查也呈上升趨勢。西方國家反傾銷為什么時常選擇民營企業發起攻擊?主要原因在于民營企業經驗不足、相關人才缺乏、(價格)信息不靈、財務管理不規范、不太重視游戲規則等,說到底就是還未學會按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辦事。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專家在最近完成的《“十一五”期間我國貿易摩擦的總體態勢分析》報告中預測,在數量上,我國遭受的貿易摩擦總量將會進一步擴大,我國目前已經進入國際反傾銷的高峰期。2006年伊始,歐盟、美國等針對我國民營企業的反傾銷似呈加劇的勢頭。在這種復雜的國際經濟格局下,外向型民營企業如何求生存求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八大應對之策:
一、建立和完善反傾銷預警機制
不少國家在防范反傾銷風險方面有成熟的經驗,如美國有“扣動扳機機制”,歐盟有“進口監測快速反應機制”,印度有“重點商品進口監測機制”等,這些國家的企業也都充分利用這類預警機制防范來自外國企業不正當競爭的沖擊。一些國家的反傾銷法判斷某個商品是否存在傾銷現象,主要依據價格、損害、因果關系等三個要素。以價格為例,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統計,2003年美國彩電總產量380萬臺,總價值19億美元,均價500美元左右/臺。2003年,我國向美出口彩電180萬臺(總價為3.189億美元),均價(177.2美元)只相當于美國同類商品售價的1/3。2000年至2002年短短兩年間,我國對美彩電出口增長了1166個百分點,而我國防范反傾銷風險預警機制的建設大大滯后,四大彩電生產企業對這一可能導致反傾銷的信息卻絲毫沒有引起警覺。目前,我國政府鑒于前期的經驗教訓,全面啟動了重點行業進出口監測系統,初步建立了“產業損害預警機制”,但大多數民營企業尚未建立起相應的反傾銷風險預警機制。因此,民營企業在這方面必須加緊“補課”。2005年11月21日,在杭州舉行的“長三角法學論壇”上,有關人士指出,我國已連續9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些反傾銷調查以中國企業70%的敗訴率而告終。由于不重視“游戲規則”等原因,長三角地區的民營企業更是首當其沖、深受其害。為此,與會的法學專家和民營企業家提出了建立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國際反傾銷中心”的構想。試圖通過這個非贏利性的智囊團,構建反傾銷案例庫、經濟信息數據庫和國內外反傾銷人才資源庫,形成區域性的反傾銷預警機制,從而有效地減少國外對民營企業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民企出口大省浙江正在擬訂全國第一部地方性反傾銷法規——《浙江省出口反傾銷管理辦法》。浙江省人事廳、外經貿廳、司法廳聯手,計劃用兩年時間在全省實施百名律師“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調查與訴訟的專業培訓 。浙江飛躍縫紉機集團公司將設在海外的17家銷售分公司和辦事處作為企業的探測所地區反傾銷情報的“千里耳”,隨時為企業發回最新的信息。“長三角”地區特別是浙江企業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的上述做法,值得其他地區借鑒。
二、平時注意搜集資料,“戰時”快速策劃反駁
反傾銷應訴是對企業各項內部管理基礎工作(特別是文檔管理)的嚴峻考驗。反傾銷調查的涉案問題往往數以千計,長篇累牘一萬多頁,涉案企業需要回答的問卷往往有數百頁。如果企業平素不加強內部管理,很難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好這些文字材料。當然,對于極為專業的問題,僅靠企業內部的人員往往難以解決,必要時應聘請外部專業人士謹慎把關,以免在應訴答卷中給起訴方留下把柄。例如,云南吉邦食品公司在應訴美國對其蘑菇罐頭的反傾銷案中,聘請專業人士謹慎把關,兩次查出美國商務部在計算上的細微錯誤,使得該公司每年至少減少400萬元的損失。
許多國家的反傾銷法案都規定了應訴期限,從調查公告到初裁,通常只有40天時間,留給企業回答幾百頁問卷調查的時間只有幾個星期。若超出規定時間不予應訴,則被視為自動棄權,起訴國將立即對這些企業采取高關稅。因此,當民營企業遭遇反傾銷起訴時,既不宜手忙腳亂倉促行事,更不宜隨意拖延置之不理,而應該借助本國行業協會、相關專家和政府部門的力量,迅速拿出應對措施。
三、相關企業應團結一致“抱團”應戰
國外對我國企業的反傾銷調查,并非只是對某一個企業或集團的好惡。作為一個行政程序,國外實施反傾銷調查的目的不僅僅是追究當事企業的責任,而在于限制所有該種類別產品今后的“傾銷”行為。從表面上看,某國的反傾銷起訴可能只直接針對我國A企業,但如果A企業的傾銷起訴被判定成立,那么我國與A企業生產同類產品的的B、C、D……等也會“同罪連坐”,所有受牽連企業的產品將都不能獲準進入該國市場。目前中國一些同行業民營企業在應對反傾銷調查方面往往“隔岸觀火”或各自為政,疏于相互溝通和協調配合,群體應訴不積極,往往使得國外申訴方“不戰而勝”。例如2006年2月4日歐委會就歐盟3家企業提出的關于中國和烏克蘭熨衣板反傾銷訴訟正式立案,中國7家制造或銷售企業(其中兩家為香港企業,其它5家均為廣東企業)以及烏克蘭1家制造企業被列為調查對象。中國輕工總商會稱其正積極與歐洲有關行業協會協商了解情況,并準備召集涉案企業共同商討對策,而廣東的幾家涉案企業卻不打算聯合應訴 。由于起訴國很重視應訴企業在產業中的代表性,涉案企業如能群體應訴,往往可以抑制起訴國采取過于激烈的制裁行為。而且,群體應訴還可以大大攤薄每個涉案企業的訴訟經費。因此,在應對反傾銷調方面,民營企業要學會“抱團打天下”。
四、重視行業商會的協調和引導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營企業要扭轉政府無所不能的觀念,在反傾銷應訴事務上不能過度依賴政府,而應該借鑒國際經驗,更多地依靠同業商會的力量。商會不僅是協調企業與本國政府間關系的民間中介組織,而且在國際信息渠道、處理對外經貿活動法律糾紛的經驗等方面有較強的優勢。在很多發達國家,因為游戲規則的制訂權往往掌握在行業商會手里,其在市場協調方面的作用甚至超過政府。前期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反傾銷應訴中,關鍵的談判對象是起訴國的行業商會。相比之下,我國的行業商會無論是在對付國外產品傾銷方面,還是在應對外國政府反傾銷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行業商會的力量不可同而語。2002年5月,溫州打火機企業在剛接到歐盟反傾銷立案的消息時,由于不懂國外貿易法律規則,缺乏應訴資金、精力和時間,眾多溫州打火機企業曾一時陷入恐慌。正是在行業商會的組織下,才很快統一意見,由溫州煙具行業協會會長周大虎聯合其他15家主要企業,出巨資聘請國內外著名律師應訴,經過一年多中外專家的明查暗訪,以鐵的事實戳穿了某些國家惡意捏造的“中國打火機銷價低于成本價”的謊言,贏得了入世后中國對歐盟反傾銷調查第一案。因此,進一步重視和發揮行業商會的作用,已成為擺在民營企業跨國經營面前的一道必攻課題。
另外,從建立風險防范機制的角度看,也應在平時發揮商會引導行業內部企業自律與相互合作的作用,改變國內一些出口企業哪里有錢賺便一哄而上,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同行競相降價搶占市場的惡性競爭現象。同時,應通過行業商會逐步與主要國家反傾銷產業損害調查機構建立常規性的聯系制度,由行業商會組織有關智囊對主要出口地區如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反傾銷法律制度的研究,特別是加強研究在“非市場經濟”地位下如何處理與相關國家和企業的競合關系,總結并推廣應訴反傾銷的規律和經驗。
五、在整個行業尚難爭取市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