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丸之地”確立西部服裝生產龍頭地位
過去是凋敝的爛田壩,如今是已建成5萬多平方米的標準化、現代化廠房的服裝工業園區。城南服裝工業園的構想和發展,是市委、市政府大手筆抓工業的一個縮影
1月15日,城南服裝工業園管委會辦公室。墻壁上掛著的一張大地圖引起了記者注意:南充城的東南隅呈半弧狀劃了三個圓圈。“爛田壩”、“城南服裝工業園”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名稱,緊挨著標在中間的圓圈內。
“這個地方過去的確叫爛田壩,其凋敝之景恰如其名;現在方圓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萬多平方米的標準化、現代化廠房已經拔地而起。” 城南服裝工業園管委會干部王海波指點著地圖上的“圓圈”介紹說。
城南服裝工業園初具規模,8戶企業入駐投產。絲紡服裝等支柱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盤點2006年,南充工業實現了速度、質量、效益同步增長,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9%。南充工業厚積薄發、蓄勢待飛。
決策:勾畫南充工業新版圖
市委、市政府“集中精力抓產業、突出重點抓工業”的明晰思路實踐于2006年,萌芽于2005年。
2005年5月27日,城南工業集中區發軔于市委常委會。審時度勢、慎密研究,決策者們站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目光投向綢都之南、嘉陵區郊外一大片坡薄地。朱筆“龍行”,地圖上劃出了一個圈:南充工業發展史上的“大作”、占地2.16平方公里的城南工業集中區由此橫空出世。其后,幾經論證,園區產業定位于服裝及面料加工。
決心:市委書記微服私訪工業園
2006年3月,城南服裝工業園已形成了企業進場入園的初步條件。然而,事先談好了的長榮絲綢、順成紡織等幾家原打算入駐的企業卻顧慮重重。會不會把企業引入后就撒手不管?會不會進入園區了又給企業小鞋穿?
徹底打消投資者顧慮的是市委書記的一次“微服私訪”。那是2006年5月的一天下午,已到下班時間了,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寧在沒有通知任何人的情況下,獨自開車來到建設中的城南服裝工業園。園區內,一邊是火熱的施工現場,另一邊卻是鴨子在水凼里戲水,牛兒在荒草里啃食。
“這些建設‘死角’的存在,會影響企業進場,工作還要做得再細、再扎實一些!”當即,市委書記給相關領導打去了電話。時隔不久,市委書記“微服私訪”關心園區建設的故事不脛而走。企業不再擔心了,6月底,長榮絲綢入園,7月初,順成紡織緊隨其后;接著,蘭尼爾服飾、鑫原羽絨競相涌入,海天地、天利和、詩琪麗等企業也入園租賃廠房開始生產。
王海波介紹說,現在,遠至東南沿海、近到周邊的遂寧、廣安、重慶、成都,都有服裝企業主動找上門聯系入駐。
效應:家門口就能買名牌服裝
在服裝工業園內,入駐企業的產品大多推向海外發達國家的市場。“較南充過去的繭絲綢和紡織品粗加工而言,現在園區企業生產的單件服裝純利潤至少是過去的3倍以上。”王海波說,1/3的俄羅斯人穿的是天利和的休閑時裝;海天地的服裝打進了丹麥、德國的市場。“今后市民朋友要買皮爾·卡丹等名牌,就在家門口就能買到。因為服裝工業園的江南服飾企業就是該品牌的供貨廠家之一。”
據了解,一期工程完工后,服裝工業園年產服裝達2000萬件套,年銷售收入達到40億元。現入園企業除江南服飾還在加緊廠房建設外,其余投產企業全是加班加點滿負荷生產,2007年的訂單都已經接滿了。
建設:打造南充版“深圳速度”
從2006年6月底長榮絲綢入駐,到12月4日園區開園剪彩,前后僅半年時間。“這簡直就是南充版的深圳速度!”在深圳服裝界闖蕩達13年之久的四川海天地時裝公司廠長杜洪榮,看到服裝工業園的推進速度后發出了如此感嘆!以下兩個小故事就是南充版“深圳速度”的真實寫照。
故事一:運貨車凌晨陷泥潭 管委會主任上陣施援手
2006年8月的一天,南充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饒正強的電話在凌晨2時驟然響起。打電話的是海天地時裝公司的一位駕駛員:“饒主任,我拉鋼筋的車子陷在園區工地上了,你能不能找人幫幫忙?”
那時正是高溫干旱時期,施工方把作業時間調整到了晚上。運材料如果不能及時送往工地,勢必影響施工進度。饒正強一路小跑到現場,察看了情況后發現,只能動用推土機、挖掘機等大型機具才能把陷在泥潭里的汽車拖出來。饒正強又跑到園區臨時工棚,找到正在工棚睡覺的機手。滿載鋼筋的汽車終于掙脫泥潭駛向工地,此時,天已經開始發亮了。
故事二:“這樣的精細服務,我們還是頭一回見到”
2006年7月,四川蘭尼爾公司施工現場測量人員,不小心把測量儀腳架上的一顆螺絲釘弄丟了。沒有螺絲釘就沒法掌握好平衡,測量的精度也自然大打折扣。而這螺絲釘又是專用品,市場上根本就買不到。
這下可把現場測量技術人員難倒了!怎么辦?其中一位想起了開發區管委會曾許下的諾言:“你們在入園建設中,遇到的再小的麻煩事,我們都會盡力想辦法幫助解決。”想到這兒,一位技術人員忐忑不安地給王海波打去了電話。
王海波為此先后打了數十個電話,一位從事測量工作的朋友的測量器具正好放在南充家里。于是,他匆匆趕到朋友家,從他的測量器具腳手架上拆下了一顆相同的螺絲釘。
看著跑得滿頭大汗的王海波,再看看他手上拿著的那顆螺絲釘。蘭尼爾測量技術人員感佩地說:“我們跑過全國很多地方,像這樣的服務還是頭回見到。”
前景:再造兩個“根據地” 欲當西部服裝老大
就在采訪的時候,深圳傳來好消息:市委副書記杜光輝率領的招商小分隊,又與10多家企業達成了落戶南充的意向。
“已建成的城南服裝工業園相對于規劃面積來說,還只是個彈丸,但是通過持續不斷地努力,一定會實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南充建設成為中國西部服裝生產基地之一目標的。”王海波介紹說,到“十一五”末,南充城南服裝工業園園區面積將拓展到2.16平方公里,可容納50家絲紡服裝企業,園區吸納就業3萬人,年產服裝5000萬件套,生產面料2000萬平方米,年銷售收入可達100億元。
點評:
南充的服裝產業,尤其是絲紡服裝產業,曾經長期在附加值極低的狀態下徘徊。如今,市場商機重現,我國絲紡服裝產品出口量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加之國家“東桑西移”工程將南充鎖定為重點區域,南充絲紡服裝產業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應運而生的城南服裝工業園,就是市委、市政府大手筆抓工業、大氣魄推進工業發展的信心與決心的真實寫照。
開辦一個園區,集聚一批企業,發展一個產業。城南服裝工業園如果照此勢頭良性發展,勢必成為當地的財富洼地和稅收洼地。需要我們警醒的是,政府在做好服務、協調工作的同時,還應該未雨綢繆,及早謀劃園區的生態建設和印染排污等可持續發展問題,把工業園區建成生態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