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毛紡針梳機精梳機在大成誕生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發布的《2006年紡織工業協會科技指導性項目計劃》,指出了行業技術進步的方向。《任務書》全部88個項目中,僅有2個與毛紡有關的項目“第2006086、2006087”項,“毛紡系列針梳機和精梳機”,都是由張家港市大成紡機有限公司承擔。這是唯一由民營獨資企業承擔的研發任務,史無前例。
近日從大成傳來消息,高效針梳機已經成功推出,首批用戶已經突破30家。應用領域已經由精毛紡的前紡工序、毛紡制條,擴展到條染復精梳的混條、理條和亞麻短紡的預針梳、復精梳等,還創造了首批出口越南的業績;高速精梳機FB256樣機已經在張家港金日毛紡成功試用,生產66支毛條,開220鉗次/分鐘,日產量達580千克,測試性能超過了PB31。
也就是說,大成所承擔的國家級開發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紡機制造廠,何以躋身國家級紡機創新行列呢?又是什么使大成如愿以償?
為此,我們來到了位于張家港市東郊的大成紡機公司。在新落成的“大成紡機大廈”,見到了大成的當家人,著名企業家陳斌總裁;訪問了“大成紡機創新中心”,在一大片計算機群的中央,見到了正在伏案工作的總工程師陸廷發高工;走進制造大樓,機器高速運轉,工人勞動正酣,一排排嶄新的FB系列毛紡設備還在生產線上生成……所見所聞驗證一個事實,那就是大成人正在改寫一個中國毛紡裝備業的歷史。
與老總一席話,我們得知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或許也正是這段小故事改變了大成。
早在5年前,大成紡機二手紡機經營業績如日中天,通過收購與經營,幫助數以百計的毛紡廠完成了資產重組。也正是這個過程,一個難以置信的事實讓大成的當家人震撼了:中國作為紡織大國和紡機制造大國,毛紡裝備水平幾乎停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效率低下,功能殘缺,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技術至少相差30年!所有知名企業的中高檔設備,尤其是前紡、制條設備,全部依賴從歐洲進口,國人在炫耀自己擁有多少進口裝備的同時,卻往往掩飾不住薄利時代的考驗,那些耗巨資引進的“包袱”,常會把一個好端端的企業逼上絕路。為了參與國際競爭,有許多國企和上市公司,天價般地引進設備,卻沒有獲得多少利潤,有的甚至“壯志未酬身先死”,輪到大成人來處置這些“悲壯”資產時,困惑激發了一種責任,繼而上升為一種創新沖動。
羽翼漸豐大成公司,毅然將這個市場容量相對狹小的冷門選為發展方向,并鎖定針梳、精梳和粗紗三個主題,發誓要做中國最好的毛紡專家。
自2000年起,董事長陳斌先生毅然將炙手可熱的二手紡機經營交由副手打理,義無返顧地投身到新紡機的創新事業中。引人才,蓋廠房,購設備,自辦技術中心,一切從零開始。全面采用PRO-E、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技術,首期推出FB473高速無捻粗紗機,投放市場后反響良好。高產優質,省工節能的品質,得到廣泛認可:產量是國產B441機型的3倍!質量與法國、意大利原裝進口同類設備旗鼓相當。
為了形成自主系列配套優勢,在行業高層領導的支持下,大成很快將現代毛紡針梳機和高檔精梳機寫進了開發計劃,運用計算機三維仿真模擬和有限元分析技術,加速了核心技術的形成,樣機開發都是一次性成功,消息傳開,客戶紛紛響應。后來,他們干脆把樣機的試用過程搬到了使用廠,“直接接軌”促進了產品成熟。
當我們走出制造車間,驅車來到附近的幾家毛紡廠用戶,所到之處,都能感受到大成人創新的成就!那些還來不及淘汰的設備同時對比,生產記錄和現場氛圍天壤之別!操作工少了三分之二,場地少用二分之一,故障停臺減少80%,管理簡單,環境文明,都是國產其他設備無可比擬的。
可以想見,當時這些新品在06年十月北京國際紡機展會上露面時,所引起的轟動,連外商、對手也刮目相看,(見圖片)原來“中國也能生產這樣好的設備!”。
在崇拜實力的時代,大成人如此熱衷于創新,體現了國人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刻感悟。更可貴的是,他們靠科技創新,靠人才,靠誠信積累實力的方式,為行業進步做出了榜樣。
在大成,我們已經強烈地體察到,不只是一般意義的民營企業,而是一個充滿活力,敢為人先的團隊,一個中國毛紡設備的創新先鋒。
而陳總卻說,成功屬于我們中國的毛紡事業。“我們將本著'互利共贏,共同進步'的宗旨,供給國內市場的價格定位于同類進口設備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之間”,愿與行業共享進步成果。
離開時,陳總告訴記者,大成下一步將是“做優做強,鞏固放大”,“加快工藝設備的一體化研究步伐”。
我們期待大成天天有成,大器早成。大成的新品廣為應用之時,必將是中國毛紡業揚眉吐氣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