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標準與標準的雙重性
盡管國內、國外媒體的出發點和角度不盡相同,但在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時,關于問題品牌執行雙重標準這一點,雙方的觀點基本一致。
近日,上海市工商部門公布了一項針對國際知名品牌服裝的抽查檢測結果,合格率僅為57.6%,包括巴寶莉(BURBERRY)、香奈爾(CHANEL)、阿瑪尼(ARMANI)、迪奧(DIOR)等在內的20多個品牌均被檢出不合格。之后廣州也對本市國際知名品牌服裝進行了一次突擊抽查,結果同樣不容樂觀。面對這樣的檢測結果,國內輿論一片嘩然。消息傳到歐洲,當地媒體同樣感到十分震驚。
對同一事件的反應,盡管國內、國外媒體的出發點和角度不盡相同,但在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時,關于問題品牌執行雙重標準這一點,雙方的觀點基本一致。奧地利《標準報》分析認為,這些品牌在歐洲口碑甚佳,在中國卻變差,原因只有一個,這些商家在實行“雙重標準”。
所謂“雙重標準”并不難理解。上海和廣州兩地此次抽查所依據的是2005年初我國頒布實施的《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涉檢品牌存在的pH值超標、甲醛過量或染色度不牢等問題,均屬《規范》所規定的必檢范圍內的問題。雖然該《規范》脫胎于歐盟相關標準,除個別項目之外,其中大多數規定要比歐盟標準寬松許多,但即使如此,這些品牌依然被檢出了問題。然而,在歐洲、美國、日本這些標準執行更早同時相對更為嚴格的市場范圍內,出問題的這些服裝品牌卻一直相安無事,未被檢出問題。顯然,故意降低銷往中國市場的服裝的生產標準,“寬以待人”,是這些品牌出事的癥結所在。
然而,這些國際知名品牌之所以敢于并且能夠實行雙重標準,除了這些品牌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懷有降低標準的主觀故意和僥幸心理外,中國市場缺乏對這些品牌的嚴格監管從而為其實行雙重標準提供了一定的客觀環境,不能不說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說,這些知名品牌的“寬以待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市場的寬以待人。長期處在“超國民待遇”的寬松環境之下,再加上國內消費者普遍存在“貪貴求洋”心理,這些國際知名品牌在產品生產、質量控制、市場銷售等方面很難做到嚴格自律,降低標準要求,出現產品質量問題便在所難免。
不光在服裝領域,在其他產品領域國際知名品牌近年來在國內遭遇“質量門”的事件也不斷發生,而且頻次呈上升趨勢。這種情況已經開始引起中國政府和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這些國際知名品牌在遭受實行雙重標準的譴責的同時,中國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同樣面臨著公眾對其在監管中實行雙重標準的批評。
從更為深層的角度講,中國政府過去一直對國際知名品牌放松監管,給予其諸多優惠政策,并非只是基于這些國際知名企業能為中國市場帶來繁榮,促進經濟增長這一個方面考慮,也有保護中國民族品牌發展的初衷。即以紡織服裝產業為例,與國外先進生產企業相比,我國的紡織服裝企業在生產設備、生產技術、生產工藝、質量控制、營銷管理等許多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短時期內難以適應國際標準的各項要求,政府管理部門若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對國內生產企業進行監管,勢必對這些企業造成巨大的壓力,影響其在國內市場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降低對他們的要求,以便使其能夠保有一定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