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規劃綱要:突破"瓶頸"染整行業再發展
"瓶頸"這頂帽子曾經落在染整行業的頭上好多年,近年來"瓶頸"之說有點松動淡去,主要是染整行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并不介意"瓶頸"這個詞究竟是褒還是貶,但是它卻起到了兩重作用,一方面形勢所迫給染整行業添加了壓力,同時也賦予了緊迫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引起各方面的重視和關注,并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從而促進了染整行業迅猛發展。特別是2001年以來,印染布產量基本上是逐年以兩位數遞增,從2001年的178.3億米,到2005年飛躍至362.15億米,和上世紀90年代相比,從1990年的91.55億米到1999年的160.5億米,十年間增長只不過68.9億米,年均增長6億多米;而新世紀這五年間,年均增長卻達36億米,增長速度之快令人驚奇。但是應該深思的是產能雖然飛速增長了,效益卻不能同步,更令人嘆息的是效益竟如此微薄,2005年的銷售利潤平均只有0.11元/m。
江、浙、滬長三角地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五規劃綱要以下稱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屬于"優化開發"區域之一。當今這區域"國土開發密度已經很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要改變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實現經濟增長的模式",要把"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繼續成為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龍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染整行業雖然只是這個區域發展規劃中的一個加工部門,但是也必須嚴格遵循"十一五規劃綱要"的定位導向,做好一切工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全國染整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也正是最美好的魚米之鄉和豐收良田,卻由于染整行業的高度開發密度造成環境污染,更應該引以自咎,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更應該加倍努力償還賒欠。
當今許多地區的紡織染整行業正結合市政建設規劃,提出"搬遷改造"、"退市進郊"、"一條龍工業園區"等行業改造規劃,這是在原有發展基礎上迎來新一輪絕好的發展機遇,染整行業有必要重新審視前階段重組改造中的經驗教訓,必需結合"十一五規劃綱要"的導向精神,認真研討新一輪發展思路,從戰略高度著眼,從整體規劃著手。更要把"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指出的"優化開發"區域,要成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龍頭"和"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等目標,應該責無旁貸地視作己任,這是時代對我們的莫大信任和期望,要認真對待確保勝利完成。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染整專業委員會,始終堅持以清潔生產、節能降耗、功能整理和培育人才等內容作為重點,常抓不懈,認真做好學術交流活動,并綜合上述內容和結合當時一些突出的熱點問題,每兩年舉辦一次染整行業的技術改造會議,為染整行業開拓健康之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為行業服務,為企業服務。
1 清潔生產刻不容緩
新世紀以來,染整生產一直處于產能高增長階段,但高增長在總體上始終未能擺脫離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局面,而低檔次、雷同化生產所得的微薄利潤,又難以支付節能降耗和治理污染所必需的投入,越是得不到很好的治理和改善,越是造成資源和能源的浪費,陷入了不良循環的窘境,只有實施清潔生產,才有可能邁上可持續生產的發展道路。
我國關于清潔生產和節能降耗的提出,早在上世紀70-80年代就出臺了許多相關法規,如1984年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99年國家經貿委發布的"關于實施清潔生產示范試點的通知",當時紡織工業部也在1982年擬訂了"紡織工業印染企業綜合能耗計算辦法",科學的計算辦法可以綜合考核印染產品的能耗水平及其差距,從而促進印染企業的管理水平,進一步推進節能工作的開展。但是長期以來環境污染仍然得不到根本整治,主要還是認識不到位、法規不規范、執行軟弱無力。如今"十一五規劃綱要"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列入基本國策,明確提出一系列約束指標,十一五期間要求污染物排放量減少1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單位工業增長值用水量降低30%。各地據此也相繼出臺了許多地方性硬指標,如江蘇省提出:強調太湖流域所有印染企業,自2005年起執行嚴于國家的一級排放標準,已有1/4(約256家)印染企業列入省級限制治理范圍。并且提出對污染企業實施嚴格的"一關兩提高"措施,即關閉和淘汰污染且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浙江省環保局也曾集中查處了紡織印染企業,有11家嚴重違法排污的紡織印染企業上了黑名單,這些企業都是地處杭、嘉、湖魚米之鄉,雖然有污水處理設備,卻不正常運轉,偷偷排污,這種情況顯然不是個例,現在已經引起各方面重視,應該不會長久存在了。譬如今年四月國家環保總局汪紀戎局長欣慰地說:"現在環境保護已經從從屬、滯后、配角的地位轉為主動、優先、預防的位置,經濟社會的發展,應從環境換取增長轉變為環境優化的增長"。今天既然提出了約束性指標,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必須在這期間實現,因此染整行業要認真對待,切勿悼以輕心,要有全局觀念和社會責任,自覺貫徹,刻不容緩,要有緊迫感和責任感,否則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為此要有思想準備,早作安排早主動,以下一些工作急待研究加強。
(1)染整行業使用的染料、助劑所產生的固體物及其污水,含有各類重金屬和芳胺類有害物質甚多,是耗水排污大戶,但是污水經處理回用率甚低,僅為7%,要努力開發回用技術和措施,提高回用率,減少污水排放量,到"十一五"末單位產值的污水排放量要比2005年降低22%。
(2)染整前處理用水量占印染布生產全過程的60%,按生產1萬米印染布耗水250t計,前處理就要耗水150t。其中很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織布廠用于漿紗的漿料,特別是PVA等很難清洗凈。因此印染廠要耗用大量的水和助劑去清洗。這個問題要從全局考慮,要"十一五"期間理應得到解決。
(3)國家環保總局日前正在擬訂"印染(棉)行業清潔生產審核指南",按照"紡織工業污染防治規劃"的要求,到2010年紡織工業中的大、中企業將全部推行清潔生產和清潔生產審核。據介紹國內巳推行清潔生產工藝和清潔生產審核的四十余家印染企業已初見成效。這些企業排放量減少了10%-30%,污染物排放雖減少了5%-20%。
(4)1982年紡織工業部制訂的,后來又修訂的"印染企業產品可比單位產量能源成本費用計算辦法",在上海印染行業協會的長期堅持下,一直在推行貫徹這個量化考核辦法,多年來很有成效,現在更是具有現實意義,可以評價和考核企業的能耗水平,溫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全面加強管理,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信息發布制度"。為此這個計算辦法應該予以重視和研究推行。
2 功能整理狠抓不懈
"十一五規劃綱要"第十四章第二節專門提出 "鼓勵紡織工業增加附加值",明確地指出"提高紡織工業技術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發展高技術、高性能、差別化綠色環保纖維和再生纖維,擴大產業用紡織品、絲綢和非棉天然纖維開發利用,推進紡織工業梯度轉移"。這七十個宇十分清晰地要求紡織工業今后開發的具體內容,說明粗放型經濟依賴拼土地、拼資源、拼勞力的做法不可取,反映在產品上雷同、檔次上不高,新產品開發不多、產值不高,是沒有前景的。以2005年為例,新產品產值僅占印染總產值的5.34%。印染布出口單價也很低,只有0.83美元/m,而同類進口印染布單價要比出口高出一倍多,因此急待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尋覓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在功能性整理上狼下功夫,增加附加值10%;而在同樣這常規染色布上進行功能性阻燃整理,其加工費5.5元/m,每米凈賺約1.7元,增值達30%。這樣,多一道功能性整理工序即可增加附加值,其他各類功能性整理都有相似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