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統計數據困擾棉花行業
市場供應壓力不減 問題統計數據困擾棉花行業
本周國內及國際各棉花市場以大幅下跌為主,代表國內現貨價格的中國棉花價格指數仍在小幅上漲,但漲幅明顯趨緩。由于上周鄭州棉花期貨近月合約由CF703換為CF704,使其近月合約價格表現為小幅上漲。本周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的商品棉電子撮合交易近月合同跌幅較大,全周均價為13101元,低于同等級現貨近500元/噸,低于鄭州棉花期貨近月合約近400元/噸,電子撮合倉單棉已成為國內價格最低的棉花。
CotlookA指數周均價較上周下跌0.28美分/磅。以此計算(3月份進口棉花所適用的匯率7.7409)1%關稅下進口棉價格為11357元/噸,比中國棉花價格指數低1698元/噸;滑準下進口棉價格為12776元/噸,比中國棉花價格指數低279元/噸。
在政府推遲增發棉花進口配額的情況下,根據紡紗量和國內棉花產量,目前市場上的棉花資源應該稍顯緊張。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手里存有棉花的棉商不在少數,并且多數急于尋找能付現款的買家。尤其是長江流域的安徽、湖北等省各大倉庫里棉花存量很高。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商品電子撮合提前交割,近來每天的可供資源量將近萬噸,但日成交僅有二、三百噸,市場的供應壓力可見一斑。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2月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55.6億美元,增長44.2%;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78.2億美元,增長30.1%。春節期間紡織品出口增幅如此之大,讓業界始料不及。專家對此數據的解釋有以下幾個版本:1、企業擔心政府再次降低出口退稅率而提前出口;2、虛報出口是熱錢流入的途徑;3、因兩稅合并,假外資利用虛報出口回流國內。無論怎樣,可以看出行業內的統計數據確實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