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集群形成 紡織服裝成湖南工業發展生力軍
湖南是全國8大產棉區之一,又是“苧麻之鄉”,苧麻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具有發展紡織服裝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近年來,由于行業結構不斷完善,產業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湖南紡織服裝業發展十分迅速,紡織服裝業已經成為湖南工業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技改研發投入加大
現代物流業和信息業的高速發展,使湖南紡織服裝企業普遍認識到,生產技術和研發能力已經逐步取代區域限制,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從2001年開始,湖南紡織服裝企業逐年加大技改和研發力度,投入資金動輒上千萬,甚至逾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僅2006年,湖南紡織服裝行業技術創新項目就達600余項。這些資金的介入,大大加快了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紡織業的步伐,產業開始由低附加值的初加工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精加工轉變,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不少企業真正嘗到科技創新的甜頭。2006年,僅湖南服飾龍頭企業圣得西一家,在技改和研發方面就投入了資金約3000萬元。首先,他們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了圣得西技術中心的運行質量,并于當年年底順利晉升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其次,設立了上海時尚園研發設計中心,擴建了巴黎設計中心,使其“設計品牌”的優勢得到很好的保持和鞏固。圣得西當年全年銷售額較2005年攀升了46%。
產業集群效應明顯
到目前為止,湖南已形成了五大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益陽、漢壽的麻紡產業集群,常德、華容的棉紡產業集群,株洲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藍山的毛織針織產業集群,長沙、寧鄉的服裝產業集群。
五大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總產值占據湖南紡織服裝業的大半壁江山。和溫州的紐扣、惠州的電子產品、石獅的服裝相似,企業扎堆、產業集群現象在上述地區尤為明顯。產業集群的存在,使促成區域品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提高了上述地區的知名度,增強了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壯大贏得了積數效應。
2006年9月,株洲市獲得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名牌與市場專家委員會和中國國際名牌協會聯合評定的“中國服飾名城”稱號,這是2006年國內唯一獲得此項殊榮的城市;2006年底,長沙市正式將紡織服裝產業納入“工業十大標志性工程”。
自主品牌建設成績斐然
湖南紡織服裝業經過長期積累和發展,現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產業基礎,上世紀90年代至今,涌現出了一批極具潛力的紡織服裝品牌。2006年,湖南紡織服裝企業依托湖南文化強省的優勢,以文化為主線,高標準、高起點實施名牌興業戰略,增強了企業的核心優勢。年內紡織服裝業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個、國家免檢產品2個,湖南省著名商標9個,湖南省名牌10個,湖南省出口名牌5個,其中圣得西半年內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和湖南省質量管理獎三大殊榮。
湖南本土品牌的市場認可度迅速提升,品牌效應逐步凸顯,品牌服裝行銷全國30多個省市。一系列成果迅速引起了政府方面重視,2006年,有9大紡織服裝研發項目獲得了國家重點支持。2006年10月,時任湖南省代省長、上任剛剛3天的周強在考察黃金周市場時指出:“一定要用心培育像圣得西這樣的本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