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裁縫”的戲劇故事
28年前,幸福服裝廠在潛江崛起;10年前,“潛江裁縫”東南飛,成為聞名全國的打工品牌;今天,“潛江裁縫”回歸,推動了潛江服裝業的發展與升級。
這一戲劇性的故事,內含了什么樣的市場機制?又闡釋了“打工經濟”怎樣的原理?
什么發展條件孕育了“潛江裁縫”?
潛江,地下水多之謂也。農田地勢低洼,舊時水患頻發。這種旱澇保收耕地稀缺的自然條件,促成了潛江人包括裁縫在內的、憑手藝外出謀生的傳統。一些民間作坊的裁縫師傅甚至練就了“一刀剪”等縫紉絕活,孕育潛江服裝產業發展的基因。
解放后,“縫紉社”是潛江重要的村組經濟組織。隨著改革開放,鄉鎮企業浪潮的興起,潛江人自然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優勢資源,一批“縫紉社”演化為鄉鎮服裝企業,“普拉索”、“亞細亞”等服裝品牌迅速走紅。到上世紀90年代初,潛江幾乎每個鄉鎮、辦事處,都至少有一家服裝企業。全市規模以上服裝加工生產企業近20家,登記用工1萬余人。
這些服裝企業,培育了大批熟練的縫紉工人,隨著產業環境的變化,演化為“潛江裁縫”這一勞務品牌。
什么因素推動“潛江裁縫”外出務工與回歸?
不同的發展階段,產業的發展環境也不同。東部地區開放之初,迎來的是中小資本,開發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方式主要是“三來一補”。東部地區不僅擁有地理位置優勢,而且政府職能轉變也先行一步。不僅為各類企業融資提供便利,而且建立工業園區,降低準入門檻,吸引著大批內地企業、人員前往投資辦廠,推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服裝業的發展。以深圳市為例,在1998年,深圳市服裝企業3000余家,成為當地最大的產業。巨大的市場容量,對內地技術、勞動力等形成巨大“拉力”。
與此相反,體制機制的影響、市場競爭的加劇,使潛江服裝業陷入困難。1998年,潛江的服裝企業銳減到5家。知名的幸福服裝廠和亞細亞服飾有限公司先后停產。在潛江本地服裝企業成長起來的企業管理人員、銷售人員、普通工人等,紛紛東南飛。1993年,潛江人在廣東省創辦各類大小服裝企業已有130多家,到2005年增長為200多家。同年,在外務工的“潛江裁縫”達到10萬人。
經濟發展帶來生產要素結構的變化。東部地區資本、技術逐漸豐裕,勞動力價格等生產要素價格走高,服裝產業用水、用電成本高出中西部地區一倍多。資本的逐利特點,推動服裝產業由東部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鄉情與潛江本土所固有的服裝業基因,推動了“潛江裁縫”的回流。潛江把迎接游子回歸作為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來抓。雙方需求的對位,使“潛江裁縫”由打工品牌向產業優勢轉變。2006年,潛江規劃建設占地2000畝的服裝產業園區,使20家企業回歸,全市年加工生產能力1000萬件(套),成為潛江重要的支柱產業。服裝業的復興,是原有產業的簡單重復嗎?
今天的潛江服裝業,是原來產業的簡單重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