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趨勢 競合是主流
當國內縫制設備行業中的各大經營實體因前幾年風行的惡性競爭而變得疲憊不堪時,行業邁進了“十一五規劃”這一新的發展周期。這似乎是一個新的開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一些新的氣象,或者說是好的兆頭。
回顧2006年,我們所期待的清新空氣適時出現,盡管在2006年,我國縫制設備產業整體似乎進入了一個艱難的境地,然而,行業標準制定、節能標準制定等等事件如清新的空氣般依然讓人心情愉悅。它表明,在經過賒賬、價格戰等惡性競爭的“磨練”后,我國縫制設備行業已經為行業下一步發展定下了基調——競爭合作。
而這,似乎也意味著,我們依然穩重而快速地走在向縫制設備強國邁進的道路上。
競合的背景
縱觀這幾年我國縫制設備市場內的競爭,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慘烈,在這場群雄并起的戰役中,硝煙彌漫,交戰的各方,什么招數都有,賒賬促銷、價格戰、惡意竄貨等等,拼得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慘烈無比。
這其中,賒賬促銷和價格戰,主要由設備生產廠家發起。
得益于世界縫制設備產業的轉移,中國的縫制設備行業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一步步迅速地完成自己的初步積累,行業中的縫紉機制造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崛起,大家都希望趕上這一波發展潮流。除標準、飛躍等老牌生產企業之外,更多的品牌自經銷商、零件加工商發展而來,比如貴衣、美機等。這些不同背景的品牌共同組建了紛繁復雜的市場格局。然而,隨著市場內各大品牌生產規模的大肆重復擴張,在沒有統一的“市場規則”及競爭合作平臺的情況下,惡性競爭開始。
首先是一些后起之秀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和知名度,盲目地擴大再生產,率先發動價格戰,如普通平車,從1600元/臺到800元/臺,價格差竟然達到了800元/臺,而廣東市場居然出現了600元/臺的全新普通平車。面對價格的巨大差異,在產品同質化的客觀現實面前,用戶不難做出選擇。由此,傳統縫紉機制造企業為了保持市場競爭力,打壓對手,憑借自己手中的資源優勢,在參與價格戰的同時,還打出賒銷牌。2006年2月,國內某品牌為了打入常熟一家特大型服裝廠,承諾付款周期隨用戶定;2006年第一季度,國內某知名品牌在福建彰州、龍巖等地區的銷售額高達800多萬元,而賬款到第三季度末卻仍只收回200萬元;2006年7月,國內某知名品牌在與一新銳品牌的訂單爭奪中,提出了2年的付款周期……
最終,在這次以無限制的價格競爭及賒賬促銷為主要內容的交鋒過后,競爭各方的資金鏈受到極大考驗,無論是后起之秀還是老牌縫企在這場較量中也都傷痕累累,感到力不從心。由此,截止到2006年底,參與惡性價格競爭的各方逐漸“偃旗息鼓”,有了回歸理性的趨勢。
此外,一些惡性競爭如竄貨行為,則主要由經銷商發起,但生產商由于對市場控制力不足也需承擔部分責任。
目前,行業內的竄貨行為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所謂的良性竄貨,或者可以稱其為“協同開發市場”,主要表現為不同區域的經銷商,或者生產商以不低于當地經銷商的價格將產品賣給用戶;另一種是惡性竄貨,即某一地區的經銷商為了擴張地盤,壓價向不屬于其代理的區域銷售產品。眾所周知,中國縫制設備行業普遍采用區域經銷制,生產廠家為經銷
然而,由于下游服裝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服裝產業升級、轉移等一系列因素,竄貨現象還是適時地出現,并已成為中國縫紉機品牌建設的又一難點。其一,在一些區域市場中,某些經銷商處于主導地位,這些實力強大的經銷商可以把產品賣到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鄰國,而制造商即便知道他竄貨,也往往會睜只眼閉只眼。其二,隨著服裝產業轉移,部分跨區域銷售被視為正常情況。比如溫州的一家服裝廠要到安徽建分廠,老板從溫州的縫紉機提供商那里買設備再運到安徽,也屬正常。
由此,在生產商沒有明確,且堅決貫徹執行的獎懲制度及對價格沒有進行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竄貨的出現,導致了一些品牌局部、乃至全國市場的混亂。而當這一現象發展演變成全國范圍內的共性時,竄貨的危害也不再是某個品牌的內部事件,其對整個國內市場也起到了極其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