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宇集團陳總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
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家義不容辭的義務
通宇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先進事跡引起上級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及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新華社記者黃明放棄了5·1長假休息,5月3日千里迢迢從北京趕到臺州,在市區有關部門領導的陪同下,專程采訪了通宇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波。
當黃記者問起陳總對社會責任的理解時,陳總說:“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家義不容辭的義務和使命”。社會責任感是企業決策者對企業定位、目標、經營方式的取向所做出的選擇,并為員工所接受的共同觀念。當企業資產達到一定的規模后,企業家對物質需求已經滿足,但他仍然投資發展、超負荷工作,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社會責任,是傳統道德的要求,是對價值核心理念的追求。企業家致力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千秋基業,不再僅僅為滿足自身的需要,而更多地體現對企業員工和社會群體的責任,提高產業化發展水平,為國家謀求利益。
納稅、安全生產、職業健康、擁軍優屬等社會責任。現代企業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民營企業則更能切身體會到人是企業的主體,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員工是企業的主體,重視人才,提供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組成部分,讓企業參與軍營建設,讓企業員工與軍人面對面交流或者同臺演出,暢談理想、志向,共同探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把員工送到軍營鍛煉,軍人走到企業體驗企業生活,為軍人復員后到企業工作創造便利條件,同時也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猶。
當黃記者問起陳總如何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時,陳總回答說,民營企業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繁榮城鄉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擴大社會就業、更好地為擁軍優屬等方面做出了更大貢獻,為地方建設和諧社會創造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可以說發展民營經濟是改善了民生的基本途徑。
但現階段,城鄉發展仍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不夠完善等民生問題仍然是制約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和產業升級,民營企業家要建立更具戰略性、長遠性的企業價值觀和責任觀念,引導企業更加關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勞動者權益和商業倫理,更多地承擔對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責任。只有企業健康、快速的發展了,才能解決更多的人就業,才能向國家納更多的稅,才能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20多年來,我們始終把“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辦一個有責任心的企業”作為座右銘,時刻關注公益事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曾多次向慈善機構、老年協會、貧困村莊、駐軍部隊等捐款捐物:幾年來向社會共捐款近千萬元,企業連續十多年被評為省市區擁軍優屬先進單位。
陳總最后說,企業向社會提供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價廉物美的、人民生活生產需要的各種物資,推動社會的進步,必定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歡迎,也必定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形象,這是百年企業通用的經營哲學,也是民營企業永續發展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