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縫機:從“群雄割據”到“兩大陣營”(2)
為什么“第二集團”企業能夠有突出表現?
多數企業認為,經過幾年的迅速發展,行業市場份額增長已經達到一定階段,下游服裝企業對于縫紉機的選擇也更趨于品牌化、理性化。先進的技術、過硬的質量、良好的售后服務是縫機企業進入市場的“通行證”,以超低價格為手段的“低價競爭”方式已經無法成為企業應對市場競爭的法寶。而像求精公司這樣的“第二集團”企業,雖然在第一次成功地創業過程中各有特點,他們都具有以下幾點共性:
一、有著清晰的定位,在創業之初就定下較專一的目標;
二、明確的市場戰略,讓品牌和銷售相互作用;
三、重視產品的質量和性能,零部件采購體系控制嚴格。
隨著臺州縫機業“第二集團”企業的整體發展,與“第一集團”企業全面發展強大,從而形成了以骨干企業引導,“第二集團”中小企業同時跟進發展的完善產業梯隊,實現了兩大集團企業發展,共促產業輝煌的格局。
但有業內人士同時指出:“雖然經過幾年的發展和積累,臺州‘第二集團’企業都大致完成了自己的創業階段,并且在產品研發方面各具特色,擁有比較健全的市場銷售網絡,品牌都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
企業“零”轉“整”
由于零件企業為整機企業進行產品的生產配套,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大型整機企業,但在市場競爭的夾縫中,零件企業規模小、發展速度慢,產品同質化嚴重,加上利潤空間不斷被整機企業壓縮,因此又渴望擺脫整機企業的限制,自由地發展。在繼續依附整機企業生存,還是擺脫限制自由發展的選擇中,部分猶豫不定的零件企業陷入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
但近年來,隨著行業中多家零配件生產企業成功地轉型為整機生產企業,實現了整機生產和零件加工的雙向經營也為猶豫中的零件企業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
幾年前,求精主要依靠整機企業的訂單生存。然而,憑借雄厚的零件加工基礎,求精大膽地由零件生產企業轉向特種機整機生產領域,實現了雙向經營并取得了驕人的市場業績。求精成功的案例這在一定程度上堅定了零件生產企向整機企業發展的想法。
現實困惑 零件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相對于整機產業,零件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當記者問到目前臺州縫制機械行業存在的問題時潘志偉如此說到。 而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張志友表示,臺州縫制機械行業的確存在著“重整輕零”的現象,而且非常的突出。雖然臺州的縫制機械產業鏈非常完善,但零部件生產企業規模偏小,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技術含量和檔次低,它們難以與整機企業上規模、上檔次的發展要求相匹配,無法滿足生產中高檔整機產品的需求,使得臺州不少整機企業不得不從寧波、江蘇菀坪等地組織生產所需要的零件。
一位零件企業老總也表示,雖然臺州縫機產業鏈非常完善,但不可否認,臺州的零配件從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和檔次等方面都落后于寧波、江蘇菀坪等地。而且由于產品同質化所導致的價格戰使很多臺州零配件企業的發展陷入困境,行業洗牌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