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利時代”考驗企業生存術
“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由11%降到9%,服裝由13%降到9%,化纖長絲類產品由9%降到5%。”國家將于近期下調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的消息在業內不脛而走。
市場分析人士對此表示,由于出口退稅政策實施針對性強,自2001年以來,國家已經4次調整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加之人民幣不斷地小幅升值等因素,紡織服裝企業在外貿領域的艱難已是眾所周知。此次下調出口退稅正式實施后,將進一步擠壓企業利潤空間,企業“利潤危機”近在眼前。
艱難的“微利時代”
“參展的幾天,接到的訂單并不少,但最終收益卻沒有多少。”從廣交會回來的雪晶毛紡業務經理何敏華對《中國現代企業報》說:“別說退稅再下調2-4個點,就是下調1個點都無法承受了!”
據了解,和雪晶毛紡一樣的企業并不是少數。在中國從事多年紡織品貿易的法國福京公司市場部經理黃世勇介紹,一般貿易方式才能獲得出口退稅。目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一般貿易約占總出口份額的80%左右,但由于中國出口退稅政策所限,中國的紡織企業在出口退稅方面較國外競爭對手已經吃了多負擔4%-17%不等增值稅的虧,再加上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等諸多耳熟能詳的因素影響,行業平均利潤率在2-3%左右,并有下降的趨勢。
“出口退稅下調1個百分點,行業利潤將下降4.6%。”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宇基于2006年的數據給出了自己的預計。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據王宇介紹,人民幣不斷小幅升值才是最大障礙:匯改至今,升值幅度已經超過5%。若實施下調政策,以紡織品為例,5%的升值加上2%的退稅,相當于成本增加了7個百分點。國內紡織企業的利潤空間何在?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卻表示,紡織服裝分類復雜,利潤不能一概而論。比起服裝,紡織面料類回旋余地更小,因為成衣附加值普遍高于面料。時下,競爭者多,進入門檻低的產品,紡織面料企業利潤能達到2%已經不錯了。
困境中企業各顯其能
然而,面臨利潤空間不斷壓縮的困境,國內的紡織服裝企業卻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對此,王宇介紹,為能維持一定的利潤水平,一些企業通過“勒緊褲帶”來控制成本。
比如,在服裝企業很棘手的庫存方面,愛伊美服飾率先動起“手術”:由于通常供貨商送來的面料和輔料經常比實際訂購的多,因此,多出的面料要么退貨,要么留作下次翻貨時再用。或者,將庫存面料的顏色改成黑色等常用色,在以后生產中逐步消化。此外,該公司還鼓勵業務員多推銷現有庫存面料產品,力爭將庫存量降至最低。
一些更加積極的手段受眾多企業所追捧。首先,實施產品提價。據了解,雪晶毛紡為了轉嫁不斷增加的成本,目前提高了5%-10%的報價。“至少把人民幣升值的3個點和退稅減少的2個點消化掉。”何敏華表示。
王宇說,實際上由于我國紡織出口價格比國際市場同類產品低10%以上,出口產品利潤微薄,產品價格漲一些,對外商仍有吸引力。有調查顯示,目前退稅率下調因素有1/2能夠通過提高出口價格而傳遞出去。
其次,公司戰略轉移。由于多數紡織服裝企業受困于歐、美設限,成本不斷提高等綜合因素影響,向成本較低地區實施戰略轉移成為提高利潤的主要方式。
比如,柬埔寨、越南等國家不在美、歐設限范圍內,并且在土地、水、勞動力成本方面較國內更具優勢,因此,江蘇紅豆、浙江華孚等紡織服裝企業計劃或已經在這些國家設廠。同時,我國中、西部地區也因擁有成本低、原材料豐富和優惠的政策等優勢成為東部企業投資的熱點。
最后,依靠自主創新,贏得高附加值利潤。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國內紡織企業自主設計和開發的產品比例在不斷增多。在這方面,福建虎都服飾的經驗最具代表性。該公司于 今年3月初投資興建了自主研發的吊掛數碼集成系統控制,使整個生產線上的縫紉設備之間實現了精確傳遞和自適應,形成智能化的流水線。同時利用數碼生產線的特點,集合了面料、設計、版型、顏色、工藝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使產品檔次及價格進一步提高,輕松抵消了所增成本。
該公司總經理吳越對此表示,自主研發、設計的產品,不僅能引來更多生意,也節省了高昂的國外設計費用。生產成本降低,附加值很高,利潤提升了幾倍。
專家:創新才可持續
雖然紡織企業為提高利潤、降低成本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但業內專家指出,自主創新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首先,在提價方面,能否單一的加價不由中國企業說了算。歐美等一些老客戶因信息靈通且抗風險能力強,尚可理解和接受。但仍有相當部分客戶難以推動。這就使通過提高報價來消化成本的實際效果打了折扣。
其次,雖有不少紡織企業帶著熱情去周邊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實地考察,準備“走出去”,但有關市場調查結果卻讓企業心寒,當地缺少產業配套,造成綜合成本上升,這就成了最大的障礙。
山東一家大型羊毛精紡企業市場負責人李麗對《中國現代企業報》表示,去年該公司通過國外研究公司做了系統調查,發現越南、柬埔寨等周邊國家雖有工資成本優勢,還有對外資企業的產業稅收優惠政策,但可以做配套的當地企業基本沒有,產業配套能力極差。根據調查數據分析,綜合制造成本未必比長三角地區低。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某個或幾個特定環節的優勢,這些是決定企業戰略成敗的關鍵環節。比如,做一件襯衫,大到面料、小到紐扣都是由專業配套商提供的,服裝廠其實是一個組裝車間。在江浙等地區,完整的產業配套鏈已經形成了,距離最遠的供應商也不過兩小時的車程。供應鏈管理成本降到最低,而這在越南、柬埔寨等國家是無法做到的。
除此之外,當地的政策環境、意識觀念對戰略轉移的成敗至關重要,企業要為這些較難預測的風險承擔一定成本,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