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集群經濟覓創新變局 專業市場成核心推手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場竟爭巳從企業發展戰略向產業集群戰略演化。產業集群通過協同效應顯現出的竟爭優勢,日益受到關注,成為區域參與國際竟爭的骨干力量。要建設制造業基地,提高區域經濟的竟爭力,路徑有很多,但實施產業集群戰略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揭示了發達國家通過產業集群帶動經濟騰飛的規律。美國的硅谷、明尼阿波利斯的醫學設備業群、克利夫蘭的油和涂料業集群和利福尼亞的葡萄酒業群、馬薩諸塞的制鞋業群,都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德國,擁有圖特林根的外科器械業群、斯圖加特的機床業群、韋熱拉的光學儀器業群、巴登—符騰堡的機械業群、紐倫堡的制筆業群;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業、30%以上的就業、40%以上的出口都通過專業化去實現。世界版圖由于大量的集群存在,形成色彩斑斕、塊狀明顯的“經濟馬賽克”,全球財富大都通過這些塊狀區域創造著。
最近不知道為什么特別的想吃元宵,可是如果就下一個或兩個元宵的話覺得太浪費材料,因為制作元宵需要和面、剁餡、調餡、包元宵,最后煮到鍋里,成本不菲,沒有一個人為了吃一個或兩個元宵,而去用這些煩瑣的工序,這就是規模經濟。在中國,規模經濟的有力體現則是產業集群。
在經濟全球化、制造業一體化的今天,中國產業集群在制造業方面占領了大部分的世界市場。產業集群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中國紡織產業集群經濟力的提升也大大促進了中國紡織產業的發展,在此過程中,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興起,正成為紡織產業集群升級和轉型的主要推動力量。
但是,由于市場競爭的變局的加快和全球紡織產業面對的一體化競爭,發展進程中的困難和癥結也暗波涌動:紡織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如何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整合資源,培育核心競爭力?如何根據生產要素的變化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以及如何利用自身的產業優勢實現創新發展,尋求產業鏈的穩健延伸?紡織產業集群經濟在新形勢下如何尋求一種創新變局,提升在全球市場下的優勢競爭力?
6月10日,由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常州市武進區人民政府主辦,江蘇省服裝協會、服裝時報社、常州市湖塘鎮人民政府承辦,在中國織造名鎮的江蘇常州武進區湖塘鎮舉辦的“中國紡織產業集群經濟與專業市場發展論壇”上,來自全國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人、紡織集群產業地區的政府官員、業界專家學者與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負責人們,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探尋式對話,為尋求中國紡織產業集群經濟和專業市場的良性發展共謀策略。
湖塘——中國紡織產業的“標本”
“湖塘在織造方面的產業基礎,具有很大的產能優勢,武進地區從事紡織服裝行業的企業有4000多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全年產值300億,有80000人在從事這個產業。雖然說這個產業是個朝陽產業。但如何把這種優勢轉化成持續推動地方經濟的原動力,這是我們目前正在思考并付諸于行動的問題。”常州市委常委、中共武進區委書記沈瑞卿認為,湖塘良好的紡織基礎帶動的產業經濟功能,具有先天優勢,從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齊全的產業配套設施及豐富的人力資源,但如何在國家宏觀產業背景下進行新一輪的加速度,依然有很多事情需要探尋。
作為中國紡織產業集群經濟中的一個代表,湖塘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也正是其它集群區域所面臨的,因此,在當天圍繞紡織集群如何創新上,湖塘成為一個典型樣本,其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所采取的行動,受到各方關注和肯定。
江蘇省經貿委黨組成員、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張樂夫說:“一個地區的競爭力取決于它的主導產業,我們要利用這樣集群的優勢,第一,我們重點規劃了100個產業集群;第二,我們要提高集群的的建設,如個各工業園區的建設;第三,要抓好集群的形態建設;第四,要抓好品牌建設,這就體現在集群的各個方面。”
一個引起外界格外關注的,是2006年2月28日中國湖塘紡織城奠基,此舉被認為是湖塘織造產業從產品向品牌,完善產業鏈的河提升產業集群的一個重要轉折。湖塘紡織城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產業基礎來建設的,現在專業市場對興市旺市具有很大的拉動作用,這在很多地方已經得到了實踐證明的,政府立項中國湖塘紡織城,就是通過這個平臺來進一步完善整個產業鏈,繼續推動整個湖塘織造經濟的競爭水平。武進在產業集群方面有著很多的規劃,紡織城的建設也是武進在走紡織服裝產業集群道路的一個窗口,運用這個窗口,看到世界紡織服裝業的先進,也通過這個窗口讓世界了解武進。該項目從立項起,就受到各方關注和支持,全國范圍內130多個行業協會和企事業單位鼎力支持以及常州“十一五”重點戰略工程的定位已足以說明該項目在集群經濟發展中具有的強大功用。
中國商業聯合會市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駱毓龍曾評價“湖塘樣本”,作為一個老產業基礎上的新市場,特別是現代市場,需要在專業性和體量上作一些深入的分析,在品牌的推廣上,要借助一些專業的媒體和渠道資源進行推廣,只有將終端市場定位于更大范圍,才能使市場昌盛不衰。
產業鏈——集群經濟發展的“養料帶”
盡管中國的紡織產業集群在專業特色層面命名逐年增加,真正具有國際聲譽的卻寥寥無幾。按照有關經濟學家的解釋,當一個企業或國家特定產品的銷售額占到世界市場的10%以上時,這個企業(國家)就擁有了在這個產品上的話語權。然而現實情況是,很多產業集群地的服裝生產都已形成規模,但是人們卻依然對這個集群地一無所知。這成為紡織產業集群發展中面對的一種尷尬現狀。
有專家對此評論說,當我們的產品越來越多地進入全球市場時,我們卻離全球市場越來越遠。此舉評論是針對中國紡織產業集群國際化的缺失問題。對于產業集群聲音不強的狀況,業內專家認為這與集群內企業過多進行委托加工服務以及集群整體意識的淡薄有很大關系。過多進行委托加工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利潤被品牌占有者和渠道商所占有,而且還使產品聲譽發生轉移,造成有品無牌的后果。
據調查,目前產業集群的收入占全國紡織產業收入的三分之一,但大部分產業集群面對的是國內的農村市場。要形成自主創新的品牌,就要建立自主研發的品牌,培訓品牌,而我國現在的技工,高工要統一發展,還有較長的一條路走。而中小企業要和大企業競爭,就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產業集群的打造更要通過政府,協會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國家標準協會理事長李忠海也深有感觸地說:“我作為武進人,小時候看到的是梭織,解放后看到的是織機,我活了66歲,看到了5代織機。如果我們的產品檔次再提高一點,我們的產品附加值再高一點。那么我們的產品會更加的有市場,我們武進人會賺到更多的錢!有人說我們的紡織行業是又熱又冷,我認為我們的紡織行業是熱的,美國和歐盟禁止我們31種紡織產品,我們去年的出口還是增加了60%,今年年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紡織行業是我們的傳統行業,他的熱度,在今后的10年和20年都不會變!”
紡織業的發展需要產品的創新、技術的創新、理念的創新。這些都依賴于發展的創新。杜玉洲部長在經濟日報的一篇采訪文章中曾指出,靠科技創新和品牌創新來發展我國的紡織業。中國的紡織業是傳統產業,但傳統產業在面臨國際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更加需要的是創新,在面臨眾多的問題,創新的理念和創新的方式顯的尤為重要。
江蘇伊思達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惲中方認為,目前長三角的紡織經濟正處于拐點時刻,這是機會,但也是危險信號。受國家對紡織業宏觀調控的影響,很多企業的定單正在失去,“甚至連虧本的單子都沒有。”作為推動紡織產業集群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紡織企業的困境也成為影響集群發展的主要障礙。“每年宏觀層面的數據都在增加,但具體到企業時,并不是那樣,這個時刻正是洗牌時節,或許很多企業因此而出局。”
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謝明在論壇上的這番話也許是對以上問題的一種解答:“紡織服裝是傳統行業,也是很有優勢的一個行業,產業集群作為在擴大就業,擴大收入,擴大出口方面,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也應該具備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的互動現象,從開始孕育這個市場,再通過孕育好的市場去更好地拉動經濟的發展。我們的企業走創新化的道路:第一,要有高新技術的運用,第二,要大力發展品牌的建設。”
福建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會長周少雄在談到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時說:“品牌就是品+牌。品作基礎,牌做推廣。品做基礎非常關鍵,在用地,服務,宣傳方面政府進行扶持。關鍵要推動企業內功的建設,是企業文化的建設,關鍵要首先改變,創造什么樣的價值?好看的衣服還要有故事,這就是文化價值,把生活,未來生活,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融入企業。除了產品的品質還有牌的文化,行銷藝術,提升倒精神層面,不是簡單的物質需求。良好的設計是根據良好生活的目標場景的體現。”
服裝產業不是一個純粹的制造業,是科技、藝術、文化的載體。面料是最重要的基礎。目前我國的面料自給率是73%,男襯衫的自給率是其中最高的品類占89%,女裝是自給率最低的占21%。為什么花大價錢去國外購買?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溝通。服裝和紡織之間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顯的尤為重要。在服裝、紡織和印染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和溝通機制是很必要的。市場興才能企業興,企業興才能行業興。21世紀的競爭,是供應鏈的競爭。
專業市場——大產業的“根本”
產業集聚現象在服裝行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每一個產業集聚地都有一個明確的市場定位,而且產品品類的特色比較集中。企業與專業市場是整個紡織產業鏈上的兩個重要元素。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副會長馮國平在當天的論壇上提出,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使得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過去的地攤式、低層次、管理混亂、交易方式落后的局面,逐步發展成為而今硬件設施完備、服務功能逐步完善、市場管理規范、交易方式不斷創新,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走過了20年的發展之路。當前,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形勢更加激烈,專業市場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更好地實現“維護行業、企業合法權益,營造健康有序的經營環境,促進專業市場的水平提升,推動產業升級”的大目標,行業自律將是未來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主題。
此番言論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公開場合評價的“將市場化力量投入紡織服裝產業升級”不謀而合。杜鈺洲會長認為,中國紡織產業集群都有個重要特點,就是與專業市場的互動發展。市場化配置資源不僅是把生產者根據市場資源進行集中,同時還借用專業化市場,帶動了一方產業的發展。他對專業市場的發展也提出了一些思考,認為專業市場是產業集群的延伸。是產業資本的延伸,是產業資本轉換過程中必經的場所。專業市場的效率降低了紡織產業鏈流通成本,這也是專業市場的生命力。中國紡織產業效率低、附加值低,實際在物流上浪費非常大,專業市場恰恰是我們眾多的中小企業、特別是產業集群物流效率最集中的體現。
福建服裝協會會長、七匹狼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少雄談到集群發展中的石獅經驗時說:“從行業的角度來看,每個地區有它的特殊性。石獅是貿易產業市場,武進是紡織產業市場,在制造、生產的技術水平還是很低的,政府在這方面適時的推動企業的發展,但不能盲目的推動,要看好時機。開始福建也缺少產業規劃,石獅服裝城的建設就失去了這樣的時機,在千街萬巷都是商戶的時候,政府沒有抓住時機。
現在福建的行業協會和政府一起來研究產業的發展方向和規劃發展的趨勢,要了解我們這個地區在全球的產業布局中的位置。我認為應該在紡織的產業過程中做精做細,還可以形成產業聯盟。”產業集聚地圍繞著某一類主打產品,使這個產業集聚地的產業鏈非常明顯。有些地區是產業推動了市場,更多地區是有了市場的帶動,引導了產業的發展,產業發展以后產業鏈也隨之形成,市場的輻射功能、流通功能、擴散功能逐步得以健全。”
杜鈺洲在公開呼吁,應該提升對產業集群專業市場的公共服務,他認為這是產業提升的基礎工作。由于紡織服裝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大中型企業銷售產值只占規模企業銷售產值的一半,小企業占規模以上企業的一半,而規模以下企業占全行業的三分之一,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數額中70%以上是小企業生產的產品。從這些原因來看,產業應該積極、熱情、深入地為中小企業、為市場服務,這也是專業市場被賦予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