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壇刀郎”話品牌
---- 訪浙江永康市正新制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富新
“2007年又是利好的一年,3月份已與外商簽署了近2千萬元的縫制刀具出口訂單,而截至6月中旬,公司已經達到了以往全年的銷售額度。”日前,因出色的業績與獨到的運營,記者專程采訪了正新制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富新。期間,朱富新談到了企業運營的現狀,以及就如何成功運作品牌介紹了正新制刀有限公司的獨到經驗。
記者:業界同行送你雅號“縫壇刀郎”這是對你在制刀領域取得驕人業績的肯定,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成功運作企業的經驗嗎?
朱富新:我認為成功沒有秘密,生意機會很多。每個人的行為方式不盡相同,只要敏于發現、善于經營、敢于創新,一定能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成就一番事業。
正新公司的前身是超鷹工具廠,成立于1996年,以生產紗剪和一些小工具為主。巨大的市場需求,帶動了正新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但由于國內市場經濟還處于不規范競爭狀態,同質化生產直接造成了質次價低的惡性競爭,許多企業出現年產量逐年上升,而單位利潤不斷下降的尷尬局面。面對這個時期出現的問題,我們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企業產能在不斷增大,而市場需求日趨飽和,同行競爭異常激烈,如果我們沾沾自喜、固守已有市場份額,不思創新,那么不用多久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局面。所以我們密切關注裁剪領域的前沿動態,經過對國內、國際市場長時間的走訪、跟蹤調研,發現國內縫配行業制刀企業生產的刀具,大多數為低檔產品,而高端產品被個別實力強大的企業所壟斷,造成兩極分化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正新公司在完成原始創業的基礎上,審時度勢,不惜斥巨資從德國、日本和臺灣引進主要設備、材料和專業技術人才。優化刀具產品結構,主攻高技術含量、高檔圓、直、切皮刀具系列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提檔升級。
記者:目前,正新公司生產“吉羽作”刀具產品在售價略高于國內同類產品的情況下卻一路走俏。在你看來,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朱富新:正新公司可以說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現有紗剪廠2家、制刀廠1家,擁有廠房近一萬平方米、員工200多名、專業設計、研發人員20多名,僅2006年就一次性投入近千萬元用于新產品開發和生產。
正新公司產品在市場上售價堅挺,是一直延續下來的,因為我們從做紗剪開始,質量檔次本身起點高,所以價格高一點也屬正常。
記者:正新公司在控制產品質量、維護和提升“吉羽作”品牌方面有何具體措施?
朱富新:我國古代的商賈看重的是一塊“金字招牌”,現在的企業家則中意創立一個自己的“品牌”,說來道去,名稱變了本質還是一樣。我認為產品質量是維護品牌尊嚴的必需,所以正新公司一直視質量為企業的生命。
首先,在對生產設備的投入上,我們從日本、臺灣引進先進設備。如臥軸圓臺平面磨床,平面的精度在2/1000mm之內,適用于裁剪系列產品的生產。還有電腦數控自動補償圓磨機,由正新公司技術員自主研發,已申請實用專利,該機最適合磨紗剪,工作效率比普通設備提高一倍,人性化設計,操作舒適方便。其次,我們的主要材料采用進口原材料,如我們使用日本進口工具鋼,紗剪系列TC805A、JY-50~JY-10等產品刀刃硬度高達HRC-62。而磨料我們選用德國進口砂輪,價格是國內砂輪的10倍。再者,在加5EZ2藝和
技術方面,我們也是高要求。如熱處理利用臺灣技術進行的。另外,技術人才方面,我們是從外資企業引進技術人才,來加強自主研發隊伍。
而在企業的意識上,我們真正做到了視產品質量為企業生命。今年3月份,公司有一批園刀片,由于熱處理變形,生產出來的刀片誤差達到3.5/1000mm。盡管一些管理干部認為這樣的產品比—一些小企業的產品要好,銷往國內市場還是可以的。一些經銷商也表示愿意收購。然而,公司決策層在“得”與“失”之間權衡利弊,最終還是決定不讓這類產品進入市場,不能因小利而毀掉正新公司的信譽和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吉羽作”品牌。
記者:今后,正新公司有什么計劃?
朱富新:正新公司已經進入新一輪的發展軌道,在國內縫制裁剪刀具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今年產品出口訂單任務重,無法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所以決定在杭州成立一家合資制刀公司,擴大產能,占領國內市場。
我們今后的營銷方略有3個方面,一是加強外貿出口,二是開拓國內市場,三是積極配套整機。我們的目標鎖定在制刀行業和縫制刀具領域。因為國內高端產品市場大多都被臺灣和國外企業占據,而“吉羽作”產品質量已經達到臺灣產品標準,所以我們有競爭空間和優勢。
目前,縫制刀具產品還沒有一個行業標準,我們要團結同行企業在行業協會的引導下,走上規范化、標準化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