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調整無余地 利息稅成必要選擇
世界財經報道:https://finance.icxo.com訊,中國貨幣政策調整的余地并不充裕,利率上調并非最佳選擇,而利息稅的取消或暫停征收應該是一個必要選擇。利息稅取消有利于改變公眾對金融資產相對風險和收益的預期,從而優化金融資產結構。
據報道,繼2007年5月19日中央銀行分別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和0.18個百分點后,從國家統計局6月公布的數據看,2007年5月的通貨膨脹率依然毫無懸念地跨越了3%,一年期存款利率再度變為負利率,中央銀行上調基準利率似乎又成為一種必然。
與此同時,一種更有說服力的觀點是取消已經征收了八年的利息稅,這意味著新一輪財稅政策與貨幣政策并舉,共同實施對宏觀運行的需求管理。然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分別作為宏觀調控的兩種主要手段在政策目標和傳導機制上存在顯著差異,因而具有不同的預期政策效果。
與利息稅的開征相似,該稅種的取消同樣基于宏觀調控當局對經濟走勢的中期判斷而非短期波動管理。利息稅開征的經濟背景是,中國央行從1996年5月1日起連續七次降低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仍難以扭轉儲蓄存款余額增長的勢頭。為了調控經濟、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國家稅務總局決定恢復征收利息稅。中國從1999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實施辦法》,并規定開征稅率為20%。
反觀當前,中央銀行已經在最近兩個月內兩度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值得思考的一個特殊現象是,2006年4月28日中央銀行單獨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而存款利率維持不變,但2007年5月19日的利率上調則把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貸款基準利率僅上調0.18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中國面臨一個激烈的中期金融結構變動——居民的金融資產持有形式發生較大調整。
可以說,一直到2006年第四季度之前,公眾持有儲蓄存款的意愿始終強烈,因此在利率政策上甚至可以出現僅上調貸款利率而維持存款利率低位的現象,而根據中央銀行公布的數據,到2007年5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37.31萬億元,同比增長14.11%;當月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1581億元,同比少增2662億元。其中,居民戶儲蓄存款減少2784億元,同比多減2959億元(去年同期增加174億元)。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中期現象--如果出現居民儲蓄存款持續下降,則利率上升是一個可預期的政策趨勢,由此,利息稅取消的政策放大效應將十分明顯:在稅率固定的背景下,利率越高,稅收返還的力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