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出口退稅率再次調整 REACH“重拳”打擊
目前,出口退稅這個詞已經成了紡織服裝界最敏感的字眼。今年6月18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其中,服裝出口退稅率下調至11%,粘膠纖維下調至5%。不少中小服裝企業重新陷入了僵局。
中國第一紡織網專業分析師李軍認為,服裝退稅率下調是在意料之中的,但粘膠纖維一次下調了6個百分點,幅度之大始料未及。這也體現了我國這次重點限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的決心。
據了解,我國為了鼓勵出口貿易,促進原始積累,1988年起確立了“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和徹底退稅”的原則,執行出口退稅制度。但是不少企業利用政策扶植優勢,將退稅額回算入成本當中,走低價競爭的路子。部分中小企業一味打價格戰,而忽略了樹立自身品牌,呈現出畸形的發展態勢。“這次是個訊息,預示著國家政策慢慢開始轉型。這些政策將促使企業更關注自身產品的質量,改變貿易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升值。”李軍表示。
據專家分析,國家采取的還是比較溫和的、循序的調控手段,11%的紡織品及服裝出口退稅率還是給了企業喘息和應對的空間。專家預測,如果現在國家完全取消出口退稅率,中國紡織服裝業幾乎沒有幾家企業可以生存下來。
據海關總署統計,去年服裝出口951.9億美元,增長28.9%;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488億美元,增長18.7%。作為我國貿易順差的巨頭,紡織業似乎高歌獨奏。然而根據資料顯示,雖然仍是增長,但同期增長率已經出現了回落趨勢。
除了服裝出口增長率回落之外,今年6月1日,歐盟開始實施的REACH規章(即《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的簡稱)更是讓我國紡織業遭遇了入世以來最重的一創。該化學品監管體系將紡織過程中含有化學成分的染料、助劑、整理劑納入監管范圍。強硬的技術標準、高昂的注冊許可費用及諸多限制的檢測試驗,讓作為下游產品的紡織業陷入了困局。受REACH法規制約,上游原料成本會顯著提升。據業內人士分析,這會使我國出口歐盟產品的成本提高約5%,進口歐盟產品的成本約增加6%。
李軍認為,對此,國家希望引導企業走出“依靠出口退稅”的惰性思潮。“中小企業可以從加工貿易轉為一般貿易上來,從承接訂單、來料加工轉至注重貼牌。”同時,企業可以嘗試尋找合格的替代原料,減少REACH法規對紡織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