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化自動化,面臨研發難題
單從縫紉機技術發展潮流看,縫紉機市場中的主流產品理所應當經歷從手動縫紉機到半自動縫紉機再到全自動縫紉機的發展過程,理論上,縫紉機設備的自動化程度越高,操作越簡便,越會受市場的歡迎。
然而,在眼下國內縫紉機市場及部分全球縫紉機市場中,這種發展邏輯卻未必成立。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是,盡管國內服裝行業出現了用工難的情況,行業也迫切需要更省人力的生產設備。然而,目前的現實是,國內服裝企業對全自動縫紉機的需求并沒有大幅增長,許多服裝企業依然鐘情于原有的半自動縫紉機。
甚至,在一些發達國家,半自動縫紉機依然是市場的首選。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一現象?從一些發達國家的過往案例,我們或許能得到啟示。
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美國,美國服裝行業也,經歷了跟目前中國一樣的情況,普通工人的工資快速上漲,整個美國服裝行業對全自動縫紉機需求也似乎處在增長之中。至少在當時很多縫紉機生產、銷售企業都是這么認為。于是,反應迅速的一些日本縫紉機制造商開始集中精力研發縫紉機的超高自動性能,他們希望新的自動縫紉機能實現下列操作。
操作員將布料放好并按開始鍵,機械設備能自動進行布料縫合,縫制完剪線后將縫制品依次疊放好;理想狀態下,一個操作員可以操作2至3臺設備,自動完成兩個工序。
整個行業的大部分制造商都認為,自動縫紉機若實現上述功能,就可滿足縫制生產需求,進而獲取企業的大量訂單和利潤。
然而,現實卻并沒有像這些極具進取精神的設備提供商想的那樣,準確的說,美國的服裝生產企業對這些所謂的“全自動”縫紉機并沒有足夠的“興趣”,原因之一,在于這種自動化機器的價格過于昂貴。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幾乎成為了一個難以“原諒”的“毛病”。
從90年代初開始,美國服裝產業出現了新的趨勢,大量服裝企業和生產基地轉向中南美洲等地區,在那些地區,美國的服裝企業獲得了更為廉價的勞動力。
與此同時,全自動縫紉機的研制卻遇到了兩個難以克服的弱點,1:柔軟的針織布料須由操作員逐片擺到針落點,才能使自動縫紉機正常操作。2:縫合過程中,柔軟面料重疊越多,設備自動調整的難度越大。
而若要克服這些不足,讓這類機器的效率得到較好發揮??p制設備生產商必須投入更高的成本開發新技術,從而造成自動縫紉機的成本繼續增加。在弱點沒得到彌補、效率優勢受到削弱、而且價格高昂的不利因素制約下,形成了全球化產業轉移的成本低于購置所謂自動化縫紉機的花費。最終導致耗費巨資研制的自動縫紉機鮮有問津,沒能敵得過經濟實用的半自動縫紉機。
由此,在解釋眼下國內服裝企業鐘情半自動縫紉機這一現象時,我們也可以將其看作是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還沒有超過添置所謂全自動縫紉機的花費。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縫制設備市場依然是半自動設備的“天下”。
而對于國內大多數服裝企業而言,隨著勞動力等成本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進一步上升,他們也面臨新的選擇,是添置更“省力”的生產設備,還是將工廠轉移至勞動力更便宜的地區,如越南等國家。
從這個角度看,眼下全自動縫紉機與原有半自動類型產品的“戰爭”還在繼續,而能影響這場戰斗的最終勝負的因素,還是在于全自動縫紉機本身的研制進程,以及它將以怎樣的價格投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