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港企近年成本連漲
香港貿發局指出,近年珠三角經營成本不斷上漲,加上人民幣升值及內地收緊加工貿易政策,令加工廠家的邊際利潤中位數已由5年前的18%大幅減至10%,承受生產成本上漲的能力已到極限,港商應要求買家分擔成本上升,否則廠家會被迫結業。
香港貿發局的報告指出,內地包括工資、社會保險繳費及其他福利的勞工成本在過去兩年上升約25%。珠三角地區職工平均工資雖提高了20%,由于社會保險繳費大約相當于工資的18%,因此員工開支再額外增加4%。
過去兩年,公用事業收費亦上調。以東莞為例,大工業用電在平段及高峰時間的電價分別上升10%及27%。污水處理費更由每噸0.25元升至0.8元,增幅逾3倍。
從2005年6月起,人民幣匯率一直上升。鑒于目前大多數港商仍接受以美元支付其出口,人民幣升值意味著采用人民幣結算的部分生產成本上漲,侵蝕出口利潤。一般在內地生產的港商,以人民幣結算的生產部分為20%~45%,故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一成,生產成本就升2%~4.5%。
內地臺賬“空轉實”等加工貿易政策的收緊,令港商雪上加霜。以玩具業為例,一般原材料占生產成本60%~70%,電子玩具則更高。以一家營業額達5億美元的企業為例,原材料成本占60%,若按22%的綜合稅率計算,需繳納的臺賬達3300萬美元。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長畬繼標說,近年珠三角港商對外要面對國際環保條例日嚴,如歐盟的WEEE及RoHS,令成本上升近10%,一些大廠或擁有品牌的企業仍可支撐,但不少中小企業已達無利可圖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