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業轉變增長方式備忘錄
關注產業升級與品牌提升系列報道
事實上,從“九五”開始,中國服裝業就提出要轉變增長方式。到了“十一五”,這一提法在實質內容上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正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所指出的那樣,對于中國紡織服裝行業而言,落實科學發展觀,重點就是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而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名牌發展戰略”上。具體到“十一五”的實質內容,就是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目前,“中國制造”已經成為中國服裝業乃至世界公認的品牌,但“中國制造”并不是最終目標,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是中國服裝業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為現實的手段。
毋庸諱言,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服裝業將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服裝業正面臨著新型技術對傳統技術的改造,即先進生產力的挑戰。以數字化為代表的新型加工技術,不僅改變了產品的面貌,也改變了流通的面貌,同時也因其快速反應而改變了企業對消費者的適應能力。
第二個挑戰是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新的國際產業結構是以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產業技術的更新換代,以及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生產方式為特點的。
此外,中國服裝業還面臨著新的貿易壁壘。
因此,過去那種靠數量增長帶來的規模經濟已經走進了死胡同,走創新之路才是中國服裝業的發展方向。
35美分留給中國企業,20美元裝進外國公司的腰包。據說,這就是我們制造一個芭比娃娃的利潤分配。這種分配印證了國際產業鏈中流行的“微笑曲線”:研發、生產、流通諸環節呈兩頭高中間低的形態,大體呈“V”字型,很像人笑時嘴的形狀。對于中國服裝業而言,這一“微笑曲線”同樣適用:服裝業的利潤主要集中在新品開發和品牌開發上,中間的生產環節利潤僅占整個服裝產業鏈的20%,而全國數以萬計的服裝企業都擠在中間環節爭搶“蛋糕”。
令人欣喜的是,這一狀況正有所改變。
我國大型零售企業去年銷售統計顯示,服裝銷售數量較2005年同期增幅分別回落了6.37%和6.45%,但銷售價格卻上升了3.12%。
“這種情況表明我國服裝行業的數量競爭時代已經接近尾聲,以品牌、價值、創新為核心的新的競爭時代已經拉開帷幕。”今年早些時候,在發布《2006-2007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時,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作出這樣的結論。
前不久,“蓋奇”投入了上千萬元,與韓國有關企業合作,引進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生產設備,進行技術改造。
其實,“蓋奇”原有的生產設備已經很先進了,這次技術改造中被更新的后整理設備,投入使用才不過5年時間;但“蓋奇”董事長王衍筑仍堅持要更新,因為“形勢逼著人不得不這樣”。
“除了提升,沒有別的辦法。如果不提升,那就只有等死。”王衍筑說。
的確,形勢逼人。在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下,過去那種以產能擴張為主的發展方式已經走過了死胡同;而以提高創新能力為主、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成為中國服裝業唯一的選擇。
事實上,發展最快的服裝企業肯定也是最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
“以純”去年創造產值60億元,利潤率高達33%。非凡的業績首先要歸功于他們非凡的創新能力。“以純”在倫敦專門成立一家設計公司,聘請了17名國外一流的設計師,同時公司每年派出17名中國設計師到倫敦學習。
“8億件襯衫換一架空客A380”,相信許多人都對這個妙喻耳熟能詳。這一妙喻的底本出自于一位中國服裝企業家,他的企業每年都向歐洲出口大量的童裝。對于中國與發達國家各自的比較優勢和中國與發達國家貿易背后巨大的不平衡,這位溫和的企業家都了如指掌。毫無疑問,他和他的同行們都盼望著,“8億件襯衫換一架空客A380”的貿易歷史盡快終結。
一家企業的藝術之變
從20年前的“模仿道路”到如今的“男裝藝術家”,“皇寶”的“藝術之變”所改變的不只是其產品,而且是她的發展模式和未來命運
像絕大多數閩南的企業家一樣,洪文原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每當有了一個新目標,性格內向的他就會把它默默寫下來,然后封在信封里,等到目標實現了,再拆開來。
這一次,被這位皇寶(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封在信封里的是5個大字———“男裝藝術家”。
20年前,在晉江英林的一個小村莊里起步時,洪氏兄弟的企業走的是一條“模仿道路”———把人家的版拿來,修改一番,就變成了自己的產品。
“好在那時候是賣方市場,幾乎是生產出來什么,就能賣出去什么。一個款可以生產兩三年,生產幾十萬件。”洪文原說,當年他們在幾大城市的專柜經常賣得斷貨,常常要加派人手把服裝背過去。
在那個小村莊里,與洪氏兄弟的企業同時起步的還有60多家服裝作坊,無一例外地走著“模仿之路”;但短短幾年后,只有洪氏兄弟的企業一家活了下來———就在大家一成不變地沉湎于“模仿”之中時,洪氏兄弟的企業卻變了招數,創了自己的品牌,組建了設計隊伍,走上了“品牌之路”。
變,讓“皇寶”生存下來;不變,讓洪文原心里發慌。
雖然企業一天天壯大,成長為一家上規模的大企業;但洪文原越來越說不清“皇寶”的模樣。在他看來,無論是風格,還是款式,大家生產的服裝都大同小異。如果把“皇寶”的產品放在市場里,可能轉眼就會“找不到了”。
“過去是看到親朋好友穿什么,人們就會去買同樣的衣服;現在卻正好相反,如果不小心‘撞衫’,說不定‘撞衫’的兩個人都不會再穿那件衣服了。”洪文原說,他記得1989年的時候,他們設計出的一款“太空服”棉衣,竟有100多家企業模仿,那個款連續生產了三年,而現在,一個款式出來一個星期就不新鮮了。
洪文原說,“皇寶”的產品必須改變,必須找到自己的特色,而“如果不變,就會被淘汰掉”。
在著名品牌咨詢機構———“安杰智揚”的策劃下,“皇寶”確定了“男裝藝術家”的戰略定位。
洪文原說,這一新的戰略定位,讓“皇寶”一下子從成百上千同行中躍然而出。按照新的戰略定位,“皇寶”將會走上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不只是產品,品牌和企業的發展都會煥然一新。
“皇寶”的新戰略中有一句很不錯的廣告語:“穿在身上的藝術。”
“什么叫藝術?我的理解,小學生寫字,那不叫藝術;書法家寫字,才叫藝術。”洪文原說。
一個產業集群地的時尚之變
對于海寧皮裝行業來說,時尚如同魔法:時尚來了,企業活了,皮都火了,發展模式也煥然一新
海寧是我國著名的皮革之都和皮衣產業集群地。最多時,當地的皮革企業曾多達四五千家,而現在,這一數字下降到2000多家。
企業數量雖然少了,質量卻普遍大幅提高,整個產業也逐步走上了“做精、做專、做高品位”的發展路線。
如果我們只求跑量,只有兩條路:一是轉移,一是關門。”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