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消費崛起的最大受益者 增持2只股
零售業將進入新一輪的景氣周期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經歷了兩輪快速的增長期。2005年以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直保持12%左右的實際增長率,2007年上半年達到12.9%,我們認為我國零售業正處于新一輪景氣周期的起點。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所引起的消費結構升級以及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我國的居民消費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持續繁榮,由消費需求增長所引起的這一輪零售業景氣將有望長期保持。另外,人民幣升值和奧運會對消費的刺激作用也將為消費的增長和零售業的繁榮錦上添花。
百貨、購物中心業態:消費升級的直接受益者
消費升級帶動我國百貨業走出了經營低谷,也促進了我國百貨業實現了由傳統百貨向現代百貨的轉型?,F代百貨以銷售品牌服裝、化妝品和珠寶首飾等時尚化、潮流化和精品化產品為主,重新積聚了人氣,將成為最能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的零售業態。我們認為,在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帶動下,在可預期的未來5-10年,百貨業將迎來新一輪的黃金發展期。
超市業態:城市化率提升帶來發展機會
我國城市化率到2050年將達到75%,這意味著每年將有1300萬-1400萬的人口向城市集中。作為銷售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的零售商,超市尤其是銷售品種多、具備價格優勢的大型綜合超市將獲得超常規的發展速度。
專業店業態:行業龍頭將享受超額增長
在所有專業店類型中,家電專業店已經進入行業整合的中后期,國美、蘇寧等龍頭企業將憑借其現有優勢,通過新開門店和兼并收購,獲得超過行業平均發展速度的增長率。其他專業店業態的行業集中度均比較低,行業競爭比較分散,具有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更容易脫穎而出。我們認為,在經營家具建材和辦公用品專業店以及藥店專業店中的龍頭企業值得關注。
投資建議:成長性是我們衡量零售類
公司價值的唯一標準與目前市場很多人士把商業地產增值和非主業的股權投資的市場公允價值作為評估零售類上市公司價值的標準有所不同,我們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成長中的零售市場里,主業的成長性才是評估零售類上市公司價值的唯一而且永恒的標準。因此,我們建議關注具備良好內生增長潛力和外延擴張能力的公司。另外,資產注入所帶來的爆發性增長機會也不容忽視。
重點上市公司分析
百聯股份、新世界 零售業正處于新一輪景氣周期的起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反映居民消費和整個零售業景氣度的最主要指標。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致經歷了兩輪的快速增長期,第一輪快速增長期出現在建國初期,但屬于一年快一年慢的間歇性增長,持續了大約7年的時間,后因1960年的全國大饑荒而結束;第二輪快速增長期出現在改革開放后,從1979年到1996年,大約持續了18年的時間,期間的名義復合增長率超過16%,實際復合增長率接近10%,此輪快速增長后因東南亞金融危機而結束。
在經歷了1998-2003年的通貨緊縮以及“非典”災害之后,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又展開了一輪新的增長步伐,2004-2006年間,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名義增長率持續維持在13%左右,實際增長率則自2005年后維持在12%左右。進入2007年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加速的趨勢更加明顯。2007年1-7月份我國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04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高達15.5%,即使排除CPI上漲的因素,實際增長率也達到12.9%,名義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均創1997年以來的新高。
與此同時,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緊密相關的零售業也出現了快速增長的步伐。我們關注的50家主要零售業上市公司的銷售凈利率在經歷了多年的持續下滑后,也于2003年出現拐點,與凈利潤增長率雙雙步進入了上升通道。另根據我們的統計,50家主要零售企業上市公司中主營業務收入、營業利潤、凈利潤出現負增長的家數自2004年以來正在逐步減少,而正增長達到30%以上的公司卻正在增加。2007年中期,50家主要零售業上市公司中主營業務收入、營業利潤、凈利潤正增長率在30%以上的公司家數分別達到25、33和29家,均創出2004年以來的最好水平。
鑒于此,我們認為,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進入第三輪快速增長期,未來5-10年內的復合增長率將超過10%的水平,而與此緊密相關的零售業也正處于新一輪景氣周期的起點。并且,與前兩次主要依靠GDP增長帶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有所不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所引致的消費崛起將是推動此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以及零售業持續繁榮的主要動因。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人民幣升值所引起的財富效應以及奧運經濟效應則成為推動消費崛起和零售業繁榮的催化劑。
消費崛起將推動零售業走向持續繁榮
收入持續增長將提升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
消費的增長從根本上取決于居民收入的增長。我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2006年已經達到11759元,相比1980年477.6元,扣除物價變化后實際增長了5.7倍;農村居民現金收入自2004年以來也達到兩位數的增長速度,2006年農村居民現金收入達到3587元,同比增長速度達10.2%,相比1980年的191.3元,扣除物價變動后實際增長了4.3倍。2007年上半年,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052元,同比實際增長達到14.2%,農村居民現金收入達到2111元,同比實際增長13.3%。
伴隨著收入的持續增長,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也將進一步提升,消費支出增加也將非常明顯。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均已經達到1.5萬元左右。2007年上半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4830元,同比實際增長11%,全年有望突破1萬元的大關。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傾向在0.75左右,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在0.65左右。我們預計,今后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長、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財富效應以及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我國居民的消費傾向將進一步提高,消費支出將保持持續增長。
消費觀念的轉變催生消費結構升級
從婚姻消費文化看我國居民消費觀念的變遷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計劃經濟時代下,由于產品的短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婚姻消費也顯得樸實和簡單,一般以購買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等實用性較強的物品為主,人們平時穿的服裝也一般以去國營商場或合作社購買布匹后另行縫制為主。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使產品供給大為豐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為改善,青年男女在結婚時已不再滿足于購買手表等物品,而是開始選擇購買電視機、錄像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能夠改善生活質量的電器產品。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時尚和浪漫逐漸成婚姻消費文化的主題詞,拍時尚婚紗照、購買鉆戒和白金戒指、旅游結婚度蜜月、買房購車開始成為這一時期婚姻消費的主流?;橐鱿M文化的這種轉變過程也正反應了我國居民的消費觀念開始由最初的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型消費開始向時尚、舒適型消費的變遷。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們認為推動我國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的根本原因在于:
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使得居民財富不斷積累,購買力不斷增強,居民對生活的需求也由最基本的滿足溫飽的生理需求向更高級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轉變。據中國品牌策略協會估計,中國目前有1.75億消費者具有購買時尚品牌的能力,其中有1000萬-1300萬的人是活躍的奢侈品購買者。我們預計我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在2007年將達到2000美元,這將意味著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能力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產品供給大為豐富,為居民追求消費的時尚化、多樣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我國大部分商品已經由建國初期的賣方市場轉變為現在的買方市場,企業為求生存發展而不斷推出的日新月異的新產品,對過去的追求節儉、追求經久耐用的消費觀念形成巨大沖擊,極大地刺激了居民的購買欲望。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不僅帶來了西方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也帶來了西方國家注重個性、追求時尚、超前消費和及時享受的消費觀念。相對容易接受西方文化的我國年輕一代居民對這種消費觀念十分推崇,并開始逐漸接受這種消費觀念。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