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面料批發企業步入調整階段
近年來,日本服裝面料生產批發企業的經營環境正在發生變化。雖然從整體上看,紡織服裝企業“在中國形成從面料采購到縫制加工的一條龍生產”趨勢沒有大的變化,但不容忽視的是,面料生產批發企業根據店鋪需求及時調整生產的努力正在得到廣泛認可,從結果上看,同時具備策劃能力和庫存風險管理能力的企業取得了不錯的經營業績。
業績兩極分化
纖研新聞社最近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06年度面料生產批發企業中,排在銷售額前10位企業的效益出現了明顯的復蘇跡象。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排名在中下游的企業仍然沒有擺脫困境,業績沒有好轉的跡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銷售額排名在前5位的面料生產批發企業的業績呈現穩步增長趨勢。除排名第三的東光商事公司、排名第二的瀧定名古屋公司的銷售額增幅分別達到9.8%和9.6%外,位列第一、四、五位的瀧定大阪公司、Takihiyo公司和桑威爾公司的銷售額均增長了5%以上。
從整體上看,日本面料生產批發企業的紡織業務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各企業都試圖通過強化優勢產品、技術創新提高商品的原創性。在這種背景下,面料生產批發業的人才流動趨勢日益明顯,企業越來越重視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
構建特色生產體制
對于日本面料生產批發企業而言,目前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莫過于生產問題。也就是說,面料生產批發企業不得不解決“在國內紡織產地整體疲軟的大環境下確保產品原創性”這一棘手的難題。因此,面料生產批發企業的當務之急是:在發揮策劃、銷售等方面優勢的同時,與產地紡織企業、當地商社、染色加工廠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纖研新聞社的調查結果表明,面料生產批發企業為了在全球化市場中有所作為正在努力構建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生產體制。如SasakiSerumu公司表示:“今后將加強與生產商的合作關系”;東京羅曼公司則聲稱:“通過與產地企業的合作推出原創性商品”;Takihiyo公司強調:“發揮意大利在創意、信息方面的優勢,結合日本的技術、質量管理以及亞洲的生產優勢加強生產管理”;瀧定名古屋公司則計劃:“加強與各地染色加工企業的合作關系”。
控制生產成本增長
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漲,已經影響到面料生產批發企業的經營業績。為了避免面料生產成本的進一步上漲,各企業在與供應商溝通的基礎上,采取了各種方式降低成本。美濃利公司正在嘗試與合作工廠、供應商合作成立生產管理團隊,保持適當的生產能力和現有價格體系;津博公司則希望與中小染色企業的合作能夠有效地控制成本增長。
面料生產批發企業降低成本的方式可謂五花八門。龍翔公司將“調整商品進貨渠道、加強與合作工廠的聯系”作為降低成本的重點;闊絲莫斯紡織公司則計劃“發揮庫存風險管理能力方面的優勢適當增加庫存,減少原材料漲價帶來的負面影響”;同興商事公司也計劃增加拳頭產品的庫存,從而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而這些企業努力的目的只有一個———在服裝面料生產批發交貨期縮短的情況下,努力降低生產成本。
重視海外市場銷售
日本面料生產批發企業越來越重視產品在海外市場的銷售。其實,進入海外市場的動機非常明確:向世界宣傳日本服裝面料在創意、技術和質量方
面的優勢,努力贏得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京都羅曼稱:“繼續面向中國銷售針織面料”;YICHIMEN公司也在加強“面向美國市場的銷售”;宇仁紡織公司計劃“在海外參展或在境外成立銷售機構”;桑威爾公司則表示“今后將在北京、上海、大連等中國主要城市召開商品展示會”。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面料生產批發企業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的開發,“緊盯歐美市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瀧定大阪公司等企業表示,今后將優先考慮在紐約、倫敦和北京舉辦商品展示會。由此可見,中國面料市場的巨大潛力仍然吸引著許多日本面料生產批發企業。
原料多樣化趨勢顯著
同往年一樣,面料生產批發企業非常注重原材料的多樣性。2006年度銷售額前15位企業的統計結果表明:麻類面料的銷售額比2006年度增長了43%,合成纖維面料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1.1%,真絲面料銷售總額同比增長了8.2%。
從銷售額來看,排名前15位的企業化纖面料的銷售額總和已經接近744億日元。銷售額增幅在30%以上的企業也不在少數。與化纖面料、真絲面料暢銷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排名前15位的企業中棉類面料的銷售總額僅為719億日元,比上一年度減少了5.9%。此外,羊毛產品的銷售總額也減少到387.8億日元,降幅達到了7%。這種市場格局的變化對面料生產批發企業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開發市場已經成為擺在每個面料生產批發企業經營者面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