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風波 企業應挺身一線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日前在北京會見了全球知名玩具企業美國美泰有限公司全球業務行政副總裁迪湯姆一行。迪湯姆在會見中表示,美泰公司為近期幾次玩具召回事件向中方致歉,并同時表示,所召回的玩具絕大部分是由于美方設計缺陷所致,而不是中國制造商的問題,美泰愿為召回負全面責任。迪湯姆說:“絕大多數美泰召回的產品是因為美泰的設計缺陷,而不是因為中國制造廠商生產的問題。美泰由于召回事件受到了很大打擊。我們也理解召回事件對‘中國制造’的聲譽所帶來的影響。”他同時也向為召回而受到影響的中國制造商表示歉意。
[分析]近一階段,我國部分產品在國際市場常因質量問題或某些指標超標被召回,產品形象及企業經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專家認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韓兩國出口產品也曾遭遇類似問題,最終成功化解,我國企業可借鑒其相關經驗應對“中國制造”風波。
專家分析,今年以來,部分境外媒體一再抓住中國出口產品問題,大做文章,主要有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原因: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宋國友博士說,近年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提高,但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美國等國家始終將中國視為威脅。這些國家在對內宣傳上,也會想方設法強調這一點。而與人民幣匯率等經濟問題相比,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問題往往與普通家庭、消費者緊密相關,通過媒體的大肆渲染,比較容易激起其國內民眾強烈的“中國威脅”意識。
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持續的貿易順差,使各國在享受中國低價商品的同時,越來越多地抱怨中國商品沖擊了本國產業。美國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大量對美出口產品,“造成美國制造業下降、工人失業”。部分國家針對中國產品質量大做文章,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貿易保護的表現。
正面宣傳結合適度反擊
日本、韓國的產品質量如今在國際市場擁有良好口碑。在2006年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排名中,日本企業達到65家,韓國企業有11家。
事實上,這些市場形象優良的日、韓企業及產品,當年也曾遭遇過類似的海外市場信任危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日本對美國市場的汽車出口數量大幅增加,日本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隨之上升。與此同時,面對日本汽車帶來的激烈競爭,美國汽車行業也開始借機詆毀日本汽車的品質。他們主張對日本汽車進行嚴格的檢測,甚至要求對日本汽車進口實行限制。
美國市場的遭遇,讓日、韓汽車企業意識到了品牌宣傳的重要性。由于消費者對品牌的熟悉感不強,再加上產品價格的確低廉;一旦出現問題,就很容易產生質疑,并且導致負面效應不斷放大。
為了在海外市場樹立品牌形象,日、韓汽車企業投入了大量財力和精力。如今,豐田公司在美國本土的廣告費用甚至超過通用汽車。韓國的現代汽車也不例外。高強度的宣傳推廣,讓美國消費者對日、韓產品的熟悉度和認知度不斷提高。
正面宣傳的同時,也要對國際上的不實報道給予適度反擊。與日、韓等國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在這方面存在欠缺。面對質量問題風波,企業很少能在海外市場用英語向消費者進行澄清,或者直接與海外媒體進行溝通交流。
政府部門避免沖在第一線
當初,日本豐田、韓國現代等汽車企業開拓美國市場、遭遇信任危機的時候,盡管這些企業在各自國內都很有影響力,但日本政府、韓國政府并沒有直接出面對相關問題加以澄清或者解釋,主要讓企業自己想辦法解決。
這是日、韓企業最終成功化解海外消費者信任危機,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的另一項重要經驗。這樣做的好處,主要是能在國家形象和某一個具體企業、某一種具體產品的形象之間進行適當分隔,避免負面效應擴大。
專家分析,不少境外媒體喜歡抓住個案,“以點帶面”,而我國的企業和政府部門往往比較抽象,偏愛“用數字證明一切”。某一品牌的某一產品遭遇質量風波后,監管部門為了澄清情況或支持企業,會站出來公布一些統計數據,譬如證明我國出口產品的整體合格率為99.42%。但一些境外媒體就抓住“0.58%”的個案,大做文章,甚至由此對“中國制造”提出質疑。
宋國友表示,根據市場競爭的規律,品質不過關的企業,或者不知道如何應對困難與危機的企業,遲早會被市場淘汰。對于政府部門來說,面對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產品質量風波,有限介入并不是不作為,也不是推卸責任,而是尊重市場規律。同時,政府部門如果沖到第一線,的確能夠增強權威性,可一旦處理不當,容易造成國家形象陷入更大的被動,也不利于企業的成長。
產品品質是最好的公關
在美國市場,日本汽車曾經一度被限制進口。而日本汽車企業最終扭轉信任危機,贏得了美國消費者,關鍵的舉措還在于他們勵精圖治、潛心研究,從重視出口數量逐漸轉變為重視產品品質。
經過不懈的努力,目前,許多美國消費者已經認可了日本汽車的品質。2007年上半年,美國市場銷售前5名的汽車中,日本汽車占了4個席位。
長期研究韓國經濟的復旦大學何喜有教授表示,為了不斷提高韓國產品的品質及技術含量,韓國采用的是“官、產、學”一體化的方式。即,由政府制訂產業政策,選擇未來具有潛力的發展方向,由企業組織生產、銷售,同時鼓勵大學、研究機構等自主研發新技術,不斷運用到新產品中。優良的產品品質,已經成為日、韓產品獲得國內外消費者信任的重要基石。
當前,我國部分企業對自己的產品品質缺乏自信,或者存在僥幸心理。往往要等到出了問題,才想起進行相關檢測,企業內部的品質管理和控制機制存在缺陷。專家認為,腳踏實地,真正把好產品品質關,是國內企業應對“中國制造”風波最切實、最重要的方法。
▲8月21日,新疆中基番茄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工人在篩選進入生產線的番茄。新疆利用光照強、晝夜溫差大等自然優勢,種植出具有質量好、病蟲害少、固形物和紅色素含量高等特點的番茄,加工成火紅的“陽光食品”,遠銷歐、美等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