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讓世界改變了想法
建設創新型消費品制造業系列報道之三---他們讓世界改變了想法
公元2007年9月20日,這是一個令中國輕工行業歡欣鼓舞的日子。
這一天,中國輕工業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在這個總結五年來輕工行業科技工作的大會上,167項技術創新獲獎項目的帶頭人走到臺上,接受全國輕工戰線職工的檢閱。
自主創新、技術進步、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可持續發展……正是這些項目帶頭人在科學生產和創新技術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讓他們成為行業中的耀眼明星。
我國輕工業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歷程中,帶領企業,甚至帶動行業銳意改革、勇于創新的帶頭人又何止這167人?在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國輕工行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發明家、技術能手、勇于創新的領頭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正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世界對“中國制造”的看法。
甩掉“廉價貨”的帽子
經過近三十年努力,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尤其是我國輕工制造業,有173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產量大,出口名牌卻少之又少,是典型的“制造大國、品牌小國”。如何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品牌,甩掉“廉價貨”的帽子,成為逆轉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局面首先要解決的難題。
“不做外企的‘加工車間’。”現任上海海立電器總經理的沈建芳,在新世紀來臨之際,立下這樣的誓言。
空調壓縮機歷來被空調業視為核心。盡管中國空調器產量全世界第一,但自上世紀中葉空調業快速發展以來,其核心技術一直是日韓品牌的天下。隨著全球家電制造業向中國的轉移,1993年,上海海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中方股東投資75%、日本日立家用電器公司投資25%,合資組建成立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
工廠建起來了,可是核心技術卻掌握在日立的手中。按照約定,上海日立每賣一臺貼有日立商標的空調壓縮機,必須給日方一定比例的商標使用費和技術使用費。由于空調價格戰不斷,壓縮機利潤逐漸減少,沈建芳曾多次請求外方減少商標技術使用費,但日方表示,這是知識產權,拒絕降價。沈建芳深深地感受到,沒有自己的品牌,做外企的“加工車間”很無奈。
建立自己的品牌。1996年,“海立”品牌誕生了。可是,核心技術如何解決?于是,沈建芳發動員工,響應“客戶化設計”的市場呼聲,大膽變更日方設計圖紙與技術參數,將機種由原來的7種發展到300多種,大受市場追捧;同時,海立集團另起爐灶,投入1億多元人民幣,建立業內唯一的空調壓縮機國家級技術開發中心和國家認可的實驗室,最終擁有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
目前,海立開發的新品已取得核心技術專利69項,實現了從完全依賴國外技術向自主研發的轉變。全球空調壓縮機銷售總量中,“海立”品牌已占到12%%,在國內更是占有75%%以上的市場份額。
“低價不能打動美國的媽媽們,只有用創新才能撬開美國玩具市場。”好孩子集團總裁宋鄭還講述他親身經歷的故事。
1996年,早已成為國內市場銷售冠軍的“好孩子”,開始計劃將自己的產品賣到美國去,最初的想法也是以低價取勝。“我們對中間商幾乎報出了成本價。”宋鄭還回憶,作為一家小企業,再便宜的產品也進入不了美國主流市場。“因為,所有的父母都不會給孩子買最便宜的嬰兒產品。”結果,第一次進軍國際市場的號角還未吹響就失敗了。
直到宋鄭還自己設計出一款新童車,才有了轉機。宋鄭還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商場里看到一對推著嬰兒車的夫婦,用輕輕搖晃車子的方法哄孩子不哭。看到這一幕的宋鄭還回到公司后,立刻著手研制,最終開發出世界第一款具備搖籃功能的嬰兒車。
結果這款嬰兒車一進入美國市場,就受到美國家長的歡迎,銷量一路看漲。接著,“好孩子”開發了延續產品——雙人車。這款車面市之后,被稱為當時美國市場設計最為成功的雙人車。美國雙人車市場80%%的訂單都落到“好孩子”的手中。
“現在,是我們喊出自己名字的時候了。”在商務部研究院跨國經營研究部主任邢厚媛看來,“競爭力未來增長的引擎還要靠被廣泛認同的品牌,而品牌的魅力來自于技術創新,即擁有獨立自主的專利技術,它可以支撐品牌的生命。只有這樣,才能把牢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動權。”邢厚媛指出中國產品的出路所在。
顯然,在這條道路上前行的中國企業并不孤單,而且越來越多。從海爾集團張瑞敏舉起大錘砸向有質量缺陷的冰箱,到海爾產品行銷全球;從天津中鷗王德明打破瑞士、日本鐘表壟斷,到搶占希臘機械表市場4%%的份額;從中國鞋業穩居世界產銷量第一,到康奈集團總裁鄭秀康在巴黎開店……我們清晰地看到“中國制造”狂飆突進式發展的路線。
叫板世界技術的“能工巧匠”
也許有人會問,中國技術怎么樣?在國際上占據怎樣的位置?面對這個問題,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專家給出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中國的奧運軍團一樣,大多數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能拿銅牌,部分優勢行業的技術水平拿到銀牌沒問題,稍稍蹺蹺腳,金牌就到手。”
面對國際同行的技術壁壘,能達到這個水平可不簡單,這是經過我國千萬名輕工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努力才實現的。“目前,輕工行業從事產品和技術研發活動的專業人員約有40萬人。”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專家告訴記者,正是這些“能工巧匠”的不懈努力,才使我國輕工行業延續“中國創造”的神話。
在中國輕工業科學技術大會現場,剛剛拿到中國輕工業科學技術大獎的航天表項目帶頭人——飛亞達公司副總經理李北帶著喜悅的心情匆匆離開會場,因為即將用于“神州七號”飛船的航天用表正在進行超負荷檢測。
“神五”飛天,舉國歡騰。在創造出諸多世界領先技術的“神五”上,一塊小小的手表,竟創下兩個世界第一。
“神舟五號”歸來后,航天英雄楊利偉向俄羅斯宇航中心贈送一塊中國航天用表——飛亞達航天表。該中心的負責人在接受這塊表的時候,拍著楊利偉的肩膀說:“你是第一個帶著本國手表上天的人。”
過去,航天表只能為航天員提供日常計時,而中國的航天表還提供航天員在起飛和著陸期間對航天服進行氣密性檢漏計時儀器的功能。這使“神舟五號”航天員的工作用表,不但達到國外同類手表的技術水平,還具備更加實用的航天儀器功能。
可是,誰能想象,就是這樣一款具備頂尖技術的表,它的研發工作竟然是從技術人員在地攤上買的一本航天知識書籍開始的。李北告訴記者:“我們是在沒有任何技術支持和技術標準的情況下,來搞航空表的。現在,我們不僅有了完備的技術,就連產品的技術標準也做出來了。”
對于神州飛船,我們有高超的技術來支撐;對于地里長的農產品,我們也有精湛的檢測手段來保障。
細心的消費者走進超市就會發現,現在國內的農產品也能做到形狀、顏色、口感、質量保持一致的水準。這是因為我國的農產品已經擁有一整套嚴格的檢測分揀系統。
榮獲中國輕工業科技創新大獎的農產品品質無損傷檢測技術項目帶頭人——江蘇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杰文教授告訴記者,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們的研究團隊已經實現無傷損監測系統產業化、規模化。
如今,這項技術已經發展成為擁有12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龐大技術系統群。同時,由于其引入信息科學領域中的高技術——融合技術,將多種檢測信息有機融合,對農產品品質進行全面的無損檢測,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
如今,科技創新已經不只是科研人員的“專利”,也是展示工人力量的舞臺。像北京華盾雪花塑料集團“節能增效”技術能手侯永寧,不僅將土工膜制品一次成型率提高十多個百分點,還填補了國家技術空白。像全國鋼琴行業噴涂能手趙秀偉,不僅實現我國木料靜電噴涂工藝零的突破,還攻克一道道噴涂技術的國際難關。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