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民間刺繡家何曉霞
絢爛彩霞織錦繡———訪民間刺繡家何曉霞
手工刺繡是我國傳統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表面上看,刺繡藝術“精美絕倫”。但在精美背后,卻蘊含著深沉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質。所以,有些觀賞者把刺繡稱作文化圖騰。刺繡藝術從殷商、西周發端,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如今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不久前,沈陽民間刺繡家何曉霞在沈陽世博園百花館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精品刺繡展》,150幅精美絕倫的繡品令觀眾流連忘返。其中,運用盤金繡繡法創作的滿文圖案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此外,運用打籽繡繡法創作的故宮藏品花瓶系列由于具有較強的立體感而呼之欲出。
本報記者采訪了民間刺繡家何曉霞,何曉霞秀外慧中,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愛刺繡藝術。后進入美術院校深造,主攻民間工藝美術。1988年,尚在求學中的何曉霞創作的東北民俗水粉畫《迎親》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備受好評。但何曉霞的成功,并不僅僅緣自天賦,她的勤奮、刻苦、堅韌,使她從事的刺繡事業前程似錦。在畢業后的20多年里,何曉霞收集并整理了大量手工刺繡圖案。并分類為北方民間類、北方宮廷類、江南民間類、江南宮廷類。此外,她還收集整理了少數民族刺繡圖案以及圖案的寓意。2000年,何曉霞成立了吉藍繡坊,傳承刺繡藝術。吉藍繡坊發掘整理了傳統刺繡中的50余種針法,她同時從沈陽、鐵嶺以及江蘇、山東各地挑選了50余位繡娘創作繡品。“四大名繡”中的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以及苗繡、滿繡等少數民族刺繡,吉藍繡坊均有涉獵。何曉霞介紹說,黃河流域刺繡風格寫意、色彩明快;長江流域刺繡風格寫實、細膩精美;東北地區的刺繡則體現了滿漢文化交融的特點,其中,滿族刺繡風格拙樸、造型夸張、色彩凝重。多以地方傳說、民間故事為題材。但滿族刺繡如今蹤跡難覓,何曉霞經常到我省滿族鄉村尋訪搜集滿族刺繡圖案。
何曉霞不僅練就一手精湛的刺繡技藝,而且對刺繡理論也頗有研究。何曉霞介紹說,《尚書》中最早提及刺繡藝術。而《雪宦繡譜》是我國第一部刺繡理論典籍。從唐宋到明清是刺繡工藝發展的重要階段,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運用上,還是針法的多樣性和組合運用上,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如:對色線的處理上出現了把絲線劈成更細的絲縷,使線條的表現更為柔弱和逼真;如:在針法上出現了亂針、釘線、圈金、摻針、滾針、接針繡等大量新型的針法,把被繡對象的紋理和結構提煉為一種專門的技藝。何曉霞曾將理論結合實踐,研究過多種刺繡技法,其中,她對仿真繡情有獨鐘,記者在她的吉藍繡坊中,就看到了她繡制的仿真繡《荷花圖》、《紅梅圖》、《郁金香圖》。何曉霞還特別提到了仿真繡的發明者清末刺繡藝術家沈壽,她將繪畫的章法、線條、虛實、色彩如實地表現在繡品中,將西方美術知識和技巧融入中國刺繡藝術中。由于仿真繡竭力追求與書畫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從而極大地推進了刺繡針法的發展與創新。沈壽創作的仿真繡作品,如:《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曾引起國際藝術界的高度關注。沈壽對中國刺繡藝術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目前,在上海、南通、南京、蘇州的博物館里都藏有沈壽的刺繡精品。而中國繡品在當時已遠銷日本、瑞士、意大利,在時尚中心———美國紐約第五大道還設有“南通織繡局紐約分局”。何曉霞認為,既然刺繡藝術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就應當讓更多的國內外人士去了解中國刺繡。因此,多年來,何曉霞致力于向海內外傳播中國刺繡藝術。她還介紹說,吉藍繡坊的繡品目前已被韓國、日本、美國、英國、俄羅斯、匈牙利等國人士收藏。而歷時一年多,由4位繡娘集體繡制的《觀音像》已被英國博物館收藏。據何曉霞介紹,該作品最細膩的部分,是由一根絲線的1/48繡制而成的。何曉霞告訴記者,從事刺繡需要有耐心和定力,只有心靜才能繡出好作品。因此,刺繡對刺繡者來說就是修身養性。據悉,何曉霞目前正帶領吉藍繡坊的繡娘繡制巨幅唐卡。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11月,何曉霞將應邀前往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美術學院講學,之后,還將前往美國、瑞士講學。何曉霞認為,中國傳統刺繡有種滄桑美感,其中包含了對歷史的記憶;對前輩藝術家的尊敬;對手工勞動的愛護。盡管辛苦,但何曉霞從未想過要放棄刺繡,她說,傳播刺繡文化是她一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