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機械在中國:豈為朝朝暮暮?
2014年,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迎來了進入中國市場10周年。6月26日,VDMA主席Reinhold Festge博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德國機械制造行業對華出口經過了多年的增長后,在過去兩年里呈現下滑趨勢。2013年,德國機械設備行業向大中華地區的出口額達到1410億元人民幣,盡管出口額同比下降了3.7%,但中國仍然是德國在全球最重要的銷售市場。”
10年前的夏天,VDMA在北京設立了代表處。目前,有超過600家VDMA會員企業在中國設立了分支機構,位于北京和上海兩地的代表處為這些會員企業提供進入中國市場的信息服務。事實上,除了全球經濟低迷對市場造成的一些影響以外,由于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在華開展了合資與合作,一些設備的生產已實行了本土化,因此銷售數據不再計入進出口數據中,這也是德方出口數據下滑的原因之一。
德中貿易不是單行道
回顧2004年VDMA在華辦事處剛剛成立時,德中雙邊機械設備貿易總額約700億元人民幣,而到了2013年,這一數值已經達到1660億元人民幣。2013年,中國向德國出口機械設備貿易額合計330億元人民幣。德國現在是中國在歐盟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對德出口同比上升了14%,而德國對華出口同比下降了3%。“德國對華機械設備出口的走勢目前仍沒有上升的跡象。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對2014年第二季度的出口形勢保持樂觀,并且希望在今年下半年能有更好的表現,實現2014年德國對華機械設備出口個位數增長的預期。”Festge博士說。
機械設備出口只是中德雙邊貿易合作的一部分。在過去10年里,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最佳投資國。德國機械制造行業對華的直接投資從2004年的5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2年的400億元人民幣。“中國緊隨美國之后,是德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最重要的舞臺。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幾年,我們的會員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機構數目將超過在美國的數目。”Festge博士說。
紡機業倡導“藍色能效”
今年6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覽會上,德國大使館上海總領事Wofgang R?觟hr出席了VDMA德國紡機行業協會向中國紡織業界推出的“藍色能效”技術新聞發布會,并向業者親自介紹德國先進的能效管理技術與應用。在紡機制造業,德國的藍色能效技術的應用已覆蓋了紡織生產供應鏈的全過程。通過更高能效、更可靠的生產技術,幫助紡織品生產商節約成本,贏得更高的利潤回報。據測算,如果將藍色能效技術應用于純棉針織T恤衫的生產,綜合能源節約將達到28%;如果用于廣告燈箱布的制造,將可實現26%的節能;采用德國技術生產的功能性T恤,將使能源綜合消耗降低約1/3。在當前中國紡織業積極倡導的轉型升級過程中,德國紡機制造業先進的節能與環保技術,吸引了毛紡、化纖、產業用領域等多個行業的高度關注,并為高端產品的生產加工提供高品質與低能耗的技術保障。目前,德國紡織機械行業年出口規模為30億歐元,其中中國是德國紡機行業最重要的出口市場。
中國機遇空間巨大
“想在中國長期發展的企業需要明確以中端產品為主打的市場戰略。”VDMA駐華首席代表Stephanie Heydolph對德國企業提出了如此建議。中國對機械設備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在未來15年,2/3的中國人口將在城市定居,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必然會帶來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垃圾回收、廢水處理、城市供水、食品衛生、城市交通等一系列問題都面臨著挑戰。來自德國的機械設備在水力發電、風能利用等很多方面都有著成熟的解決方案。這些技術在未來10年仍會處于領先地位。
在新聞發布會的記者問答環節,Festge博士被問到的最具挑戰性的一個問題是:“現在中國宏觀經濟發展減速,一些在華外資企業出現了撤資現象,德國機械制造業是否會有同樣的考慮?”Festge博士答道:“雖然近一年里,德國機械制造業在歐洲西班牙市場經歷了經濟低迷;在南美巴西市場遇到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但德國企業只是適度縮小經營規模,并沒有撤回的打算。因為我們承諾了就不會輕易離開,對中國市場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