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牌服裝公司蹣跚轉型 存亡之間的距離只是“爆款”
在服裝公司柏仙多格轟然坍塌的一個月之后,中山老板譚志龍的貼牌服裝工廠也關門了。
柏仙多格曾是中山市一個有著18年品牌歷史的服裝公司,今年4月,公司被爆出資金鏈斷裂,留下多達193家上游供應商總共2.07億元款項無法追討,而這部分的供應商里80%都是像譚志龍這樣的大品牌服裝公司做貼牌的服裝廠商。
貼牌服裝廠商如今面臨的困境或是國內服裝產能過剩的一個縮影。在電商和快時尚的雙重夾擊下,下游的服裝品牌公司如今大多面臨去庫存、頻繁關店、銷售呆滯的苦果,國內服裝市場一年的庫存按保守估計有4000億元的規模,老牌休閑服裝品牌班尼路截至今年一季度內地關店388家,美邦、森馬去年分別關店220、391家。而站在這些品牌商身后,提供貼牌生產的服裝廠正在成為服裝業這輪洗牌的最后一個承壓者。
貨款收不回
貼牌小廠商被迫清算
240萬貨款違約已經足夠讓一家中小型的貼牌服裝廠“死亡”。
7月的廣州烈日灼灼,中山萬瑞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譚志龍急匆匆地從中山趕來,手里拿著的是一份舉報柏仙多格公司轉移資產的材料。一個月前,他的服裝廠因為資金周轉不靈倒閉清算了。
“柏仙多格欠我們240萬,老板走的沒影子,把我們害慘了。”
譚志龍告訴記者,他的貼牌服裝廠有數百名員工,由于近年外貿不景氣開始給國內的服裝品牌做代工,2011年,公司年銷售額曾達到3000萬元,跟柏仙多格的合作已經有兩年了,他的工廠為柏仙多格生產并且加工一款女式針織上衣,結算方式為訂貨時支付總貨款的30%、出貨時支付60%、3個月后支付10%尾款,被拖欠的240萬元正是出貨款和尾款。
“上個月員工把我們告到了中山市勞動保障局,但是我們也沒辦法啊,沒錢發不了工資,債主還催債,銀行也不愿意借錢給我們,只好清算了。”
和譚志龍一樣,另一家為柏仙多格代工的牛仔褲貼牌服裝廠也因被拖欠貨款197萬元而陷入了生產困境。在珠三角,利潤低、成本高、融資難幾乎是貼牌服裝廠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他們的生存境況極為脆弱。
服裝行業是廣東的傳統行業,數量之多在全國都有一定知名度,他們中多以代工企業為主。由于需求萎靡和電商的沖擊,廣州部分貼牌服裝廠受品牌和渠道限制,生存狀況堪憂。
在傳統的服裝產業鏈上,服裝貼牌企業以做外貿出口為主,過去幾年,他們曾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寫下了輝煌的一筆,一些國際上的大牌服裝公司紛紛來到中國尋找合適的代工廠。“貼牌生產”這種方式因為節省了大量的設計和推廣費用,且有利于擴大生產規模,在當時受到了服裝廠商的歡迎。
而隨著近幾年外貿出口的不景氣以及人工成本的提高,許多靠外貿訂單生存的貼牌企業紛紛轉戰內銷,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品牌做代工,使得代工的利潤再度被壓低。“毛利率只有10%,去掉人工成本、租房等費用,凈利潤連10%都沒有,很多時候都是在勉強養活我們這百來個工人。”譚志龍說。
轉型電商
存亡之間的距離就是一個爆款
更多的貼牌服裝廠商在謀求轉型,他們從貼牌代工正緩慢遷徙至自主品牌的道路上,依托的主要手段便是做電商。
茵曼成功逆襲的故事不斷地吸引著后來的從業者轉型。80后的馬雯現在便是一位女裝電商創業者,對服裝的熱情和市場的敏銳讓她決心投資15萬元試水服裝業,她與深圳市的一家服裝貼牌企業合資成立了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專門做線上女裝品牌。
這家在深圳有著10年服裝代工經驗的服裝廠曾經為國外高端品牌阿瑪尼和巴寶莉代工,隨著外貿訂單的下滑,人工成本的高漲,老板羅勇甚至已經做好了撤離深圳的準備。
“人工費太貴了,我在深圳請一個工人的成本幾乎都在4000元左右,而且還留不住人,廠房的租金也已經翻了兩倍,和年輕人做電商是一種嘗試,但說實話也是一種冒險。”羅勇說。
羅勇說的冒險指的是資金周轉和品牌運營的風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好做,盲目的跟風者則只能做“接盤俠”。
在服裝貼牌廠商中有一句話,不做電商死,做電商死的更快。事實上,電商經過這么幾年的發展,開店成本也在逐漸上升,新開的店鋪如果不做推廣和展示,很快就會淹沒在茫茫網店中,而如果下本錢去做推廣,則又要承擔高額的成本。以淘寶直通車為例,首次充值要500元,根據關鍵詞和點擊率還得另外付費。
“身邊有些廠商砸幾百萬下去都沒有冒泡的,死的也很快,有些運氣好,抓到一個爆款,銷量幾十萬件,做好一個爆款一年都不愁了。”
傳說中的爆款在淘寶上的特點就是收藏率高、購買率破萬的服裝單品,它們一般被冠以“某某明星同款”等標題。
淘寶上面,“范冰冰同款、全智賢等同款”就是最強大的生產力,在同行中誰快速反應并且生產出來誰就走在了市場的前面,擁有生產線優勢的貼牌廠家也成了淘寶爆款的始發地。
經過半年的努力,馬雯和羅勇他們的芙麗蔻淘寶店在經過半年的運營后達到了4顆鉆石,現在正準備上京東開店,擁有自己的設計師是下一個目標。
而另一個準備做電商的貼牌服裝廠主小霞(化名)則沒這么輕松,還處在創業初期的她沒有足夠的預算來推廣自己的店鋪,每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刷單”,即通過虛擬交易行為增加自己的信譽,雖然淘寶目前已經明令禁止刷單行為,但小霞還是通過各種方式試圖增加自己的交易量。
“沒有交易量就沒有生意,人家憑什么上我這來買啊,我也沒錢做淘寶推廣櫥窗展示,只有靠這種死功夫了。”
譚志龍則愿意繼續做貼牌加工,這樣至少不會承受訂單和資金的壓力,成本也會低得多,在服裝業泡了幾年的他覺得自己做電商的入場時間已經太晚,經不起再去開淘寶店、請客服、每天都跟蹤發貨的折騰。
這些對前景略有保守的貼牌服裝廠商于是轉而去幫服裝類的電商做代工,在網上做供貨商,他們面對的顧客便是淘寶上的服裝店主。對方把新近流行的款式、版型發過來,貼牌服裝廠再依照要求把大樣做出。
“以前是一千件起開工,現在有時候行情淡,幾百件我們也接。”一位服裝貼牌廠家說,不僅是接的量變小,有時候還要承擔風險,“按照供貨合同,他們會先支付定金,把衣服銷完后,再付另一部分的錢,現在有些小賣家,做好的衣服賣不出去,這樣的風險我們也背上了。”
成功案例
茵曼1天成交1.2億
目前在互聯網女裝界做得風聲水起的女裝品牌茵曼便是從一個只有20人的代工廠做起,創始人方建華1998年開始做外貿,七八年的外貿代工經驗使他對服裝行業了然于心。
2004年,馬云在廣東召開的第一屆網商大會改變了這家貼牌服裝工廠的命運,4年之后,方建華成立了自己的品牌茵曼,并于第二年進駐淘寶商城,在這短短5年時間,其已經成長為一家年銷售額近7.6億的女裝品牌,去年雙11,茵曼一天的成交額便達到1.2億,當初那家靠代工貼牌的公司終于在衣服上貼上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出口國外。
他山之石
換血式升級成就3000多品牌
在一城之隔的深圳,由于地處沿海,人力和生產成本比其它地方上升得更快,也更早的感受到貼牌加工的不可持續性,上世紀80年代,深圳市有1000多家服裝企業、40萬職工全部從事加工出口。
“最后出口一件襯衣就掙7元加工費,付完房租、工費,剩不下什么。”深圳瑪絲菲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崇惲曾表示,拋棄過去的貼牌模式,公司現在已經建立了153人的設計團隊,企業超過一半的產品已交由他人生產,設計已經成了他們的核心競爭力。現在瑪絲菲爾已經準備在A股發行股份上市。此前披露的招股書中顯示其年銷售額超過13億元。
就這樣經過早前幾年的換血式的產業升級,深圳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女裝品牌生產基地,擁有3000多個女裝品牌,深圳服裝協會的統計數字表明,其女裝的品牌設計制造,在國內市場營銷份額已經達到60%以上。
業內人士表示,服裝貼牌廠商除了要創新經營模式外,本土服裝企業更要注重產品創新,重視設計師的力量,來避免產品同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