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輪自貿區談判:中韓加勁闖關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第十二輪談判正在韓國舉行。能否實現兩國領導人制定的年底完成談判的目標,盡早發揮自貿區對兩國經貿發展的促進作用,取決于雙方在此輪談判中能否消除農業市場等方面存在的障礙,順利達成一致。
中韓自貿區承載著兩國共同的美好愿景:自貿區一旦建成,預計將對中國的GDP起到1%~2%的推動作用,而韓國GDP有望受益2%~3%。屆時,兩國將形成一個GDP高達11萬億美元的共同市場,13.5億人口將直接受益。
7月14日,中韓兩國自由貿易協定(FTA)第十二輪談判在韓國舉行,兩國FTA極有可能按照預計在今年年底落地。在各方有利因素和雙方長時間的積極推動下,中韓自貿大戲已經開鑼。
萬事俱備
事實上,自中韓建交以來,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已經為建成雙邊FTA做好了鋪墊。借助緊密相連的地理優勢和產業互補優勢,兩國貿易額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雙邊貿易總額凈增長50余倍。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3年,中韓貿易額達274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相當于韓國同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貿易額的總和。中國已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場、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和最大的海外投資目的地。韓國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五大海外投資來源地。
今年上半年,中韓貿易額達1380.5億美元,同比增長4.3%。1~5月,韓國對華投資在多國疲弱的情況下逆勢上揚,增幅達87.9%。“有理由相信,中韓FTA建立后,雙方經貿合作將進入新階段。幾年之后中韓貿易可能趕上或超過中日貿易水平,使韓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徐長文向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2012年5月至今,中韓兩國就雙邊FTA先后進行了11輪談判,就廢除關稅的產品比例(最終實現自由化產品要占全部商品稅目的90%)和進口額比例(現在為進口額的85%)初步達成共識,并在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技術性貿易壁壘、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環境等領域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此關鍵時刻,7月3日~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韓國的國事訪問也被一致認為是為兩國年內簽署中韓FTA“最終拍板”。今年年底,韓國總統樸槿惠也將到訪中國。兩國高層間的頻繁會晤為自貿區談判注入的政治推動力不可低估。“雖然談判中還有技術問題需要處理,但處理將更加靈活,且最終不會成為障礙。”商務部國際經貿關系司司長張少剛在近期一個講座中表示。
東風來否?
7月9日,韓國貿易工業與能源部透露,中韓自貿協定第十二輪談判于7月14日開始,持續5天,談判地點位于韓國東南部的城市大邱。韓國代表團由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助理禹泰熙帶領,中國代表團則由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牽頭。兩位代表團團長于14日舉行單獨會議。
據韓國《中央日報》7月5日報道,從一開始,韓國是否對中國農產品開放進口就是兩國FTA談判的“核心變數”。韓產業通商資源部當局相關人士表示,“韓國擴大進口中國農產品與中國擴大進口韓國工業產品將成為本月舉行的第十二輪談判的核心議題”。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方面希望韓國提高農產品開放程度,但是韓國方面對此有所顧慮,這是中韓自貿區爭議的焦點,最終協定的簽署將取決于雙方妥協程度”。
7月10日,全球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在一份報告中稱,中韓FTA協定的簽署將促進投資流動,推動GDP增長,其對兩國信用都將起到正面作用。但“協定的簽署并非一帆風順,因為談判雙方仍需解決中國產品進入韓國的農業市場及韓國產品進入中國的汽車市場方面的爭論”。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田維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韓國本身就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現階段韓國對開放自身農業市場的承諾比較有限,對中國開放工業品市場的要求則很高;此外,中國還要考慮這個協定對以后其他地區簽署FTA協定的示范效應,因此在互相妥協上要考慮很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