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牌 大智慧
重視品牌力是有夢想的企業家必由之路,無論企業規模大小,品牌戰略是企業做強、做大、持久性發展的前提。中國的市場經濟經歷了三個階段:一個是產品力經濟階段。另一個是廣告力經濟階段。第三個是銷售力經濟階段。隨著體驗經濟的發展,而如今中國的企業已進入一個心智營銷階段,也正式風靡全球的品牌作用力時代。
在產品力階段,市場產品缺乏,競爭力弱。消費者選擇購買產品受到局限,哪家企業搶奪先機,誰就容易贏得市場。
廣告力階段,廣告傳播是企業最重要和最有效獲得市場的手段。央視的標王現象成就了一部分這個階段的企業。這些企業今天有些已經倒下了,有些成功了。廣告推廣意識的增強暫時改變了這些企業的命運。
產品高度同質化是當下眾多企業面臨的難題。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企業僅運用營銷策略中的某一“長板”已不足以吸引消費者,滿足企業的長久生存。銷售渠道、產品價格、推廣活動、促銷手段等多種策略技巧的合理運用來促進銷售業績顯得越加重要。這個階段就是銷售力階段。
2008年之后,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化的開放市場,各行各業的“洋”品牌紛紛沁入中國市場,搶占消費者的心智。企業與企業間的博弈已不僅是簡單層面上的產品競爭,更是大智慧的博奕,品牌之戰已經開始!縱觀美國的麥當勞、可口可樂、肯德基在做什么?他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中國下一代人乃至后幾代人的飲食口味。韓國的現代、三星、LG、SK等諸多品牌的大智慧不得不讓中國企業家深思。
品牌力時代對中國的企業來講是一個大智慧的挑戰。企業的經營者就好似揚帆起航的船長,船就是產品,到達的目的地就是品牌,船的品質決定著行程的距離,關鍵的是經營者的思路決定著路線和到達的方式。
我們常常會聽到中小型企業的經營者講“企業小,區域性的銷售,做品牌是將來的事”,“小企業不能與大品牌相比較,當前是做好銷售工作”等等說法。資金、人才、運作經驗缺乏的確是國內眾多企業客觀存在的難題,做品牌戰略經營更是不知如何投入去做。
因此,企業對品牌經營的錯覺產生以下幾點:
錯覺一、新企業不需要做品牌
新成立的企業常常將注意力集中到對產品線的延長,用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入設備和產品多樣化開發,而忽視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研究。營銷過程中就缺少了品牌價值積累意識。做廣告就是做營銷,做營銷的同時也是在為品牌做加分。打造核心產品品牌吸引消費者“眼球”,為目標消費群提供購買理由。
營銷大師阿爾.里斯(美)曾認為:市場營銷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感知的爭奪。這也更加說明了,企業間的競爭不僅是產品的戰斗,而是消費者的心智之戰。
我們驚奇的發現:多數新企業錯覺的認為要象成熟企業一樣旗下擁有豐富的產品線之后,才能夠抵御抗風險能力,將僅有的資本分散投入到各個產品中去,還沒等到市場的“春天”到來的那一刻,企業就斷了資金鏈。其主要原因是品牌經營戰略出了問題。
資源缺少的新企業或小企業,單一產品的道路仍然能夠殺出一條贏利之路。早期的SONY公司就是從生產半導體收音機起家,在國際市場上被認可后成為國際品牌的嗎!可口可樂靠單一的一個產品支撐了百年,稱霸全球的各個角落。1998年恒基偉業的“商務通”產品進入市場,在短短的幾年經營中,為企業創造了數十億的銷售業績。一個企業品牌的成與敗取決與一個經營者的品牌戰略思路,品牌戰略決定著企業離成功彼岸的路線。
錯覺二:做品牌是大企業的事
品牌是企業持久性增長的核心競爭力,品牌建立就是從企業的營銷過程中,從點點滴滴積淀起來的,是培植資源的過程。1999年的蒙牛,注冊資本只有100萬元起家,與伊利、三元、光明品牌相比顯得太弱小,可憑什么牛根生就在幾年里,迅速建立了自己的企業品牌位置,為企業贏得了不菲的銷售業績呢?
任何大品牌都是從小企業做起來的,創業期的企業主片面的追求銷售利潤,而忽視品牌價值的積累,最終傷害的是企業長久利益。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殘酷,競爭不會給企業太多重來的機會。經營者更應該運用好品牌營銷這把“雙刃劍”。產品的銷售業績是檢驗企業團隊的智慧,品牌價值的經營是檢驗企業主的智慧。
錯覺三:先賣產品,再做品牌
產品營銷戰術是品牌營銷攻略重要方式。成功營銷有兩個渠道:一是將產品鋪到消費者面前,方便于消費者購買;另一個是把產品鋪到消費者心中,打動消費者,占領消費者的心智。產品可以被競爭對手效仿、超越,而品牌卻難以超越。品牌營銷是消費者和產品之間的全部體驗。他不僅包括使用者對產品功能體驗,更重要的包含著感性精神需求。是人們重復購買并對產品形成忠誠消費的重要因素,是滿足消費者的情感和精神寄托。
品牌體現的是一種和消費者的關系。做品牌目的就是引起消費者的關注,然后建立起和消費者特殊穩定的關系。因此,對今天的企業來講,市場從來不是靜止的,商業競爭是鮮活的。消費群體的觀念更新,多變性購買方式,迫使企業主保持清晰的頭腦面對今天的消費者。品牌如果不能給受眾者帶來新鮮感,他們將有可能成為競爭對手的“上帝”。
心智營銷時代品牌的作用力正在發揮著重要的威力,中國企業正在身處于千變萬化的競爭環境之中,同臺博弈的是強勢企業,小品牌經營者更多展現在市場中的應該是品牌營銷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