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渠道、精益生產——中國服裝轉型之路
中國大陸服裝企業必須由主要人力成本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增強創新意識,通過品牌價值、電商營銷渠道,并通過精益生產的高效低成本制造,拼出一條坦途。
中國大陸的服裝企業持續地處于全球服裝產業鏈的低端,僅僅賺取微薄的加工費,成為中國大陸服裝企業永遠說不過去的痛。近年來東南亞地區服裝加工業遠勝中國大陸的低成本優勢,更加劇了中國大陸的服裝加工企業的危機。中國大陸服裝企業的未來之路該怎么走?
中國服裝代工之痛,人力成本優勢不再,唯有通過縫制精益生產之路提高效益。
“這件售價15,888元的世界品牌西裝,是我們生產的。我們自己進面料、制成品之后,賣給這家世界上最出名的服裝公司的價格,連888元的零頭都不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裝加工廠老板苦笑了一下,對記者說。
對此,山東如意集團下屬的叁峽技術紡織有限公司的一位高層也有同感。“公司生產的面料,從每米從數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其中ARMANI所采購的面料單價是每米800元。其實,這并不是我們公司最好的面料”。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有些國際品牌會選擇采購價格更低的面料,甚至低于一些中國大陸國內服裝品牌企業。”
除了面料產自中國大陸,世界奢侈品牌服裝的輔料也大都來自中國大陸。為了打上“made in Italia”這幾個單詞,“一些奢侈品牌的一整套衣服中,很可能只有幾枚紐扣是義大利本地產的,其他的輔料統統是中國大陸制造。”一位業內人士稱“這些全部輔料的價格,大概有二叁十塊錢的樣子”。
而衣服的的加工,則更是毫無疑問地在中國大陸完成。東莞這些地方有著無數的服裝加工廠。一家外貿西裝加工公司的李老板給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他們每加工一件品牌西裝,收取的加工費是一件80元。他的同行們的價格也差不多這個樣子,絕少有超過100塊的。幾百塊的面料,不到100塊的加工費,再加上20-30塊的輔料,這就是一件ARMANI西裝的成本價。ARMANI為中國大陸的制造、加工企業支付了不到1,000塊錢,拿到了成品在中國大陸銷售,售價卻是在10,000塊左右。
東南亞服裝優勢凸顯,中國大陸服裝業可通過自動設備優勢再領風騷,“在東南亞、孟加拉這些國家開設工廠的成本比在中國大陸要低,而且低了不少。”之所以向孟加拉、緬甸轉移,首要原因便是中國大陸的人力成本持續增長,而孟加拉、緬甸等國的人力成本穩定且遠低于中國大陸。甚至不少中國大陸企業也將國內的服裝廠轉移到了東南亞。南通新高是最早到孟加拉開設服裝廠的國內公司之一,該公司董事長唐群這樣介紹孟加拉的人力成本之低:“孟加拉的人力成本非常低,月薪只有70到100美元(相當于人民幣430元至614元),幾乎是中國大陸國內服裝工人的五分之一。在孟加拉生產的襯衫,可以做到18美元一打(12件)還賺錢,如果中國大陸國內生產那肯定是要賠錢的。”
一位行業專家介紹。憑藉廉價勞動力優勢,孟加拉已經成為僅次于中國大陸的全球第二大針織品出口國。這簡直就是1980-1990年代中國大陸服裝加工業迅速興起的再現。
除此之外,東南亞發達中國家還有著遠比中國大陸優惠的地租,以及更穩定的工人來源。“盡管現在服裝工人的月薪已經上漲到2,000-3,000元,企業還有四險一金和食宿等方面的投入,但就是這樣,很多企業依然招不到工人。”一位中國大陸服裝廠老板這樣抱怨道。
中國服裝如何轉型?品牌價值和電商渠道必不可少,前有國際品牌的壓力,后有東南亞地區的成本優勢,中國大陸的服裝企業正處于不上不下、又不得不向上前進的尷尬時期。
中國大陸服裝企業必須由主要人力成本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增強創新意識,做大做強自主品牌,升級運營模式,從生產優勢轉向品牌優勢轉變。只有這樣,中國大陸服裝行業才有希望。
當然,一個品牌從誕生到家喻戶曉,需要時間的培育。中國大陸的服裝企業,可以通過收購、參股等形式,與國際品牌企業進行合作,進而借助品牌的的經驗,提升自主品牌的檔次。
除此之外,深耕擁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總量第二的中國大陸國內市場,也是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乘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東風,積極在第叁方平臺上設立旗艦店,甚至深度融入移動互聯,打造020閉環,也成為中國服裝企業轉型的出路之一。
2013年中國大陸的服裝網購規模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占了全部網購的四分之一以上,高居網購榜首。2013年11月11日,淘寶和天貓商城共實現銷售額350億元。服裝類目僅用41分鐘便突破10億元,堪稱驚艷。在天貓雙11單店銷售榜前十位中,有5個是服裝品牌。據業內專家估算,2016年中國大陸服裝網購交易規模有望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這將為中國大陸服裝企業的電商化轉型提供巨大的空間。
以凡客、夢芭莎為代表的服裝企業,更是建立起自己的垂直型B2C平臺。電商市場依舊處于高速發展期,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將保持高速增長。把握好這段紅利期,將是服裝企業實現升級轉型的重要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