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欲變服裝之城 產業調整面臨徹底轉變
9月底在辛集舉辦的國際皮革博覽會讓這座皮都頓時熱鬧起來。如果說來自浙江海寧等新興皮革城市的壓力讓皮都河北辛集有了轉型的想法,那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治污標準的大幅提升則讓辛集下決心從皮革這一單一業務走向服裝全產業鏈。但實際上,異常雄厚的皮革產業底子,對于其發展全服裝產業鏈何嘗不是一把讓人又愛又恨的“雙刃劍”。
難棄多年來皮革優勢
記者進入辛集后,最大的感觸是這里城市規劃完整,各項基礎設施包括馬路的寬度并不亞于北京。資料顯示,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東部的辛集市,近年來一直保持著較快速度的經濟增長,并在去年完成363.5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是河北省確定的優先培育的高品質中等城市和首批22個擴權縣市之一,并于2013年被河北省政府列為首批兩個省直管試點縣市之一。
辛集的總面積僅為北京的1/17,人口密度并不比周圍其他省市高,但它多年前就已是中國的四大皮都之一。每逢節假日,尤其是秋冬季節,辛集都會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許多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消費者,都會結隊到此采購皮貨。一路上有不少老辛集人告訴記者,在辛集購買皮貨確實較周邊城市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同類型皮制品辛集本地的售價至少比北京便宜一半以上。
見證辛集皮業發展過程多年的辛集制衣區管委會主任梁建詞告訴記者,辛集的皮革產業歷史可追溯到明代,之所以這里能打出皮都稱號,是因為辛集獨特的地理位置。辛集地處南北城市交界處,在過去,人們若想把皮料從北方運送到南方,保證其運送過程中不會發臭腐爛,就需要在手工業相對發達的辛集停駐、加工后再送至南方。慢慢地,辛集制皮、加工技術越來越好,產業鏈越來越完善,逐漸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不可否認,在辛集,皮貨已經具備了從生產、加工再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加工技術、市場已趨成熟。
數據顯示,目前,辛集已經擁有各類皮革企業1356家,從業人員10萬余人,其中規模企業有139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也已達到20家,實現銷售收入210億元,去年,辛集僅皮革企業就上繳稅金2.9億元,出口創匯6.9億美元。
欲為京津企業搭臺
在采訪過程中,不少辛集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向記者坦言,隨著浙江海寧等新興皮革城市發展加速,辛集的產業優勢已經不再明顯,近幾年,辛集的皮貨在北京、天津市場的占有率已開始被趕超。辛集市發改局黨組成員喬策表示,辛集做了多年皮革產業后發現,皮革產品貿易季節性非常強,除秋冬季外,其他季節大多時候,辛集的皮革及相關企業仍必須耗費大量成本在養護閑置的生產環節上。
“將皮革業的產業鏈延長至整個服裝產業,從皮都向服裝之都的方向調整,是辛集確定的未來重要規劃之一。”梁建詞表示。
實際上,確定從皮革到全服裝產業鏈的轉變方向,辛集已籌謀了很久。喬策告訴記者,辛集政府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提出后就立即根據辛集的特點初步確定了以服裝行業為主的發展方向,并在今年5月底與北京市經信委、北京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聯系,著手進行合作協商。9月中旬,北京市經信委曾發布消息稱,其已組織北京市順美、維克多等知名服裝企業與辛集產業主管部門和當地部分服裝企業進行面對面的對接洽談。而在9月底辛集舉辦的國際皮革博覽會上,雙方更是簽署了服裝產業的戰略合作協議。天津市工信委綜合處處長周勝昔告訴記者,天津也被邀請來辛集參觀考察發展服裝產業的籌備情況,希望在北京、辛集合作的過程中也不掉隊。
“以目前北京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地已肯定很難再發展服裝制造等產業鏈的加工環節了,但生產、加工又是服裝企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那么辛集正好可以馬上補位為北京的企業提供這一幫助。”梁建詞說。
對于為北京、天津服裝企業搭臺的規劃,梁建詞介紹,一方面,辛集本地企業、工廠可以與其進行承接訂單或者貼牌生產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北京、天津外遷的服裝企業也可以落地到已規劃好的產業園區中,“目前辛集服裝產業園二期已為想搬家的企業建設好了車間、辦公區、員工宿舍等,做好了基建,企業搬來后直接就可以生產,辛集將按成本價為其提供租賃、購買產權、合資等多重落戶選擇,每套場地建設規模在3000-5000平方米左右,緊鄰辛集已建成的國際皮革城和原輔料市場,如有需要,產業園還可繼續擴建三期工程”。梁建詞告訴記者。
產業調整面臨徹底轉變
計劃是理想的,但過程中的坎坷也是無法避免的。在辛集的轉型路上,無論各地政府官員還是企業、行業協會負責人或是產業專家,都認為辛集想要順利轉型還將面臨不少考驗,在他們看來,辛集成熟的皮革業發展經驗,對于其未來發展服裝產業更像是一把“雙刃劍”。
“雖然表面上看,辛集發展多年的皮革產業中,涉及服裝相關的制造、銷售已形成一定規模,但真要徹底轉型,辛集首先就要面臨從皮革制造到服裝制造的產業鏈巨大調整。”喬策表示。深諳皮革業生產流程的梁建詞坦言,皮衣和棉布衣服同樣都是服裝,但生產環節卻存在明顯不同。“辛集此前的資源和配套設施都是圍繞皮貨展開建設的,但服裝的生產技術、設備、材料與其都不一樣,辛集原本對于皮制品的生產底子并不能完全套用在生產服裝上,因此,本地企業如果跟隨市場一起轉型就勢必要進行大量投資,對員工重新培訓、購置新設備等。”服裝分析師馬崗表示。
此外,周勝昔也表達出對三地服裝產業合作的擔憂,“目前,天津想借助自身承接了大紅門等服裝市場的優勢與北京、辛集加深服裝產業合作,但三地在服裝產業鏈上的定位還并不清晰,到底哪一方主要承擔什么角色還都是未知數,北京有設計優勢,天津也有;天津有物流、港口、集散和一定的制造優勢,與河北也有部分交叉和重疊”。周勝昔表示。而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寧俊更在與辛集簽約后坦言,北京和辛集尚未對服裝產業對接出臺規劃,雙方的合作意向也并沒有任何具體內容,協會僅幫助兩地企業進行了初步聯系。
“歸根結底,辛集今后若想打響服裝之都這個名號,必然需要知名企業的存在。目前辛集和北京企業的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而且辛集也還未做好發展全服裝行業的所有準備和配套工作,所以這個名聲最初可能還是要依靠外來的知名企業創立,但若真正成為服裝之都,那辛集就不能光借助外來企業的幫助,還要打造本土的知名品牌,讓服裝之都的名號更加堅固,同時也為辛集帶來更好的發展前景。”馬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