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藍海到紅海 國內鞋企跟風進入戶外行業“觸礁”
戶外行業從藍海到紅海,現在已經有近千國內外品牌“擠”在里面,不少國內品牌剛剛沖進去,剛洗個澡就出來了。缺乏技術支持,缺乏風險意識,成為他們“觸礁”的主因。
缺乏技術支持,盲目地跟風生產導致不少企業產品滯銷。一業內人士介紹:一方面,戶外鞋服對面料吸濕排汗、防水防污等方面的功能要求非常高,需要上游企業提供有力的配套;另一方面,在研發上,目前國內從事戶外運動功能性鞋材和面料生產的企業并不多,新型材料和生產工藝的束縛成了研發戶外產品的一大瓶頸。
跟風轉型做戶外的企業應該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從外貿轉型過來,他們本來就一直從事戶外運動裝備生產,具有豐富的專業戶外產品經驗;另一類則是本土運動休閑類延伸到戶外領域,對戶外行業或許了解不夠。這兩者對于戶外產品的開發和加工能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沒有一批成熟的研發團隊和管理人才,企業不宜跟風發展專業性戶外產品。專業性戶外運動者對于鞋服的技術力量要求較高,不僅要求輕便、適于運動,還要具備戶外防水、透氣、吸濕排汗、除臭、防紫外線等多種功能,如果功能性達不到戶外運動裝備的要求,產品不但面臨滯銷,品牌也可能因此垮臺。
缺乏風險意識,準備不足,也是一些企業“觸礁”的原因。目前,很多企業多元經營,進入戶外市場。現在晉江戶外走的是大眾化市場路線,就是泛戶外的概念,而大眾化的路線先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推廣品牌和渠道建設。這樣第一年下來起碼要投入三千萬,第二年還得對渠道和品牌進行支持,這當中的資金需求是很大的,但是第二年不追加投入就會前功盡棄。沒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是不可能隨便玩的。據了解,某鞋企去年推出戶外品牌,先期的招商很成功,渠道在全國20幾個省市瞬間鋪開,但是今年由于資金虧缺,導致貨品開發無法跟進,代理商無貨可賣,企業陷入困境中。
有業內人士建議,“在產業鏈未形成的情況下,企業與其考慮自創品牌,不如先與國際戶外運動巨頭合作。”泉州鞋業商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與自創品牌相比,結盟國際品牌可迅速開拓市場,同時在品牌號召力和產品功能方面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