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嗒嗒的縫紉聲
母親離開我們已三年,在當下衣食無憂的生活中,也總能想起母親為全家操勞、和我們一起度過的日子。
解放初期全家人搬到北京,靠父親的工資收入生活,母親挑起家庭主婦的重擔:伺候年逾花甲的爺爺奶奶;照顧不諳世事的我們兄妹幾個。同時要打理一大家人的衣食住行用、吃喝拉撒睡。
母親每年每月每天都得統籌協調,在計劃經濟時代商品匱乏收入又不多,一大家子吃飯這件事就很讓人頭疼,糧食定量不夠吃,想買副食錢又緊,購買做飯的主副食材料得??顚S?,一分錢也不能挪用。想吃點心糖果必須等到過年,溫飽開銷有了結余才可以解饞。那時粗糧比細糧多,母親用少量面粉和多半玉米面做成金銀卷,用玉米面包餡做菜團子,盡量粗糧細作。冬儲大白菜菜幫口感不好,母親就把菜幫剁餡放些蝦皮做成包子。母親還能讓蔬菜、食品物盡其用,把白菜、圓白菜根里的白芯切下做成涼拌小菜;把芹菜萵筍的葉子、蘿卜纓撒在湯面里;把吃帶魚剔出的主刺洗凈,放在爐臺上焙干,烤成香酥的美味。母親會在菜價最便宜的時候,買來茄子、豇豆、蘿卜等晾成菜干,把西紅柿做成醬,充實冬季蔬菜單調的飯桌;在白薯大量上市時,母親把白薯晾干保存,既可以制作淀粉,也可以熬粥用。
母親會讓全家每個人都穿戴整潔,跟大多數家庭一樣,新舊縫補各三年,單、棉、夾衣都是買布料自己裁剪手工縫制。大人衣服袖口褲腳磨損了,母親重新剪裁縫制改給小孩穿。家里人多該縫補的活計沒完沒了,后來母親咬牙省吃儉用買了縫紉機。有縫紉機加快了制衣、縫補的速度,后來增加了孫輩的衣服也不在話下。
我小時候傻乎乎地淘氣,挎上母親縫制的布書包,穿著母親做的衣褲鞋襪上學,路上遇著煤堆也上,見石頭、土坷垃抬腳就踢,每天回家就成了小土孩兒,不是衣服刮了口子就是踢破了鞋,從來不會體諒母親的艱辛,第二天穿著母親補好洗凈的衣褲鞋襪,照舊瘋玩野跑。我以為母親就是能人,沒有她解決不了的事,如同今天的超人。
母親平凡勞作一生歷經艱辛,她無私、無求,無爭、無我,后來母親年歲大了,依舊是默默地關注我們,是我們眼中慈祥與和善的老人。2011年她安然度過米壽,無疾而終,這是她修來的福分,母親也一定把慈愛的笑臉帶到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