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裝批發市場:集中外遷 站在變革路口
城市的發展使批發市場走到了變革的十字路口。過去的一年對于批發市場業態來說是忙碌的一年,轉型、外遷、調研、撤離、堅守、升級……似乎每個詞都能講述出無數個動人的故事。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作為北京的低端業態,批發市場如今即將走上非首都核心區功能疏解的道路。
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出臺,批發市場外遷與津、冀多地傳出“聯姻緋聞”。包括廊坊永清、保定白溝、張家口懷來在內的多個地方成為爭奪北京動物園、大紅門等服裝批發市場外遷的承接地。然而,市場、產業的外遷絕非簡單的“交易搬家”,而是要重構全新的生態圈。如何將外遷承接地的優勢與遷出的批發市場有機結合起來,成為擺在政府、企業以及商戶面前最直接的問題。
現狀篇
關鍵詞1 外遷
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作為北京城區低端產業的代表——批發市場的轉移成為大勢所趨。在寸土寸金的城區之中,低端批發市場占據了大量優質資源。如今,產業轉移成為京津冀一體化下的大棋,作為整個一體化的內在推動力,產業轉移在整個區域內的有效實現成為整個一體化成敗的關鍵。率先嗅到商機的服裝業批發市場已經頻現新動作,北京大型服裝批發市場的外遷給周邊市場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商機。
但外遷也面臨著現實困難。如何外遷、遷址如何選定、后續工作如何展開都是如今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同時,業態轉移對于外遷承載區來說也會形成巨大沖擊。業內人士分析,批發市場外遷是一個浩大工程,短時間內實現市場簡單搬遷容易,但想要做到遷出市場與遷入地真正結合并重構全新的生態圈還是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2 被爭奪
從去年12月底“動批”地區業態調整升級調研工作啟動開始,以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為代表的北京低端業態逐步開始了外遷計劃。今年5月16日,北京大紅門8家專業批發市場正式簽約,落戶距離北京48公里的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國際服裝城,據了解,這8家市場分別是北京京溫服裝批發市場、大紅門紡織批發市場、永外連發窗簾城、北方世貿輕紡城、世貿國際鞋城、正天興皮毛市場、世紀丹陛華小商品綜合市場、盛購禮品中心,以服裝、皮鞋、箱包、紡織、皮毛、窗簾、布料、工藝品市場批發為主,涉及9000余個商戶、3.5萬余名就業人員。
隨后的9月28日,白溝大紅門國際服裝城開業,首批600家大紅門商戶正式轉戰白溝。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提出后,批發市場外遷首次在京冀兩地漂亮落地。另一重要城市天津也開啟了承接北京批發業態轉移的工作,來自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大紅門批發市場、百榮世貿城以及天津大胡同、永濠興業等地的幾千名批發商戶前后三次簽約入駐天津卓爾電商城。
事實上,北京批發市場成為各地政府爭奪的“香餑餑”。毫無疑問,北京批發市場外遷給予河北等地三四線城市巨大機會,爭做外遷承載區、對接北京批發市場成為這些城市政府工作的重要一環。不過,是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批發市場這一業態、業態引入之后能否與當地固有生態圈產生化學反應還需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