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4.0”時代啟發世界 中國制造業怎么辦?
中國制造正在尋找升級之道。近期引起熱議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被視作中國打造現代工業強國的路線圖。類似地,德國政府也于2013年就提出“工業4.0”戰略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
德國——出口機器。德國是如何在新世紀擊退其競爭者脫穎而出的。以美元計算,德國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國。中國第一,美國第二。但是以人口和GDP加權計算,德國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大約達到人均17000美元,德國的人均出口量要比中美日三國的人均出口量總和都要多。
為什么德國在過去15年超越其對手如此之多?
德國無可比擬的中小型企業。大多數讀者應該熟悉德國的“Mittelstand”—中型和大多數的家族企業--成為經濟結構中獨特的一支,支撐著經濟的增長和出口。超過99%的德國公司屬于中小型企業(“German Mittelstand”)。德國的中小型企業占據全部經濟輸出的52%左右,全職雇傭勞動力的60%,還有82%的管理培訓生。這些中小型企業幾乎都是家族所有,家族運營。因此,本質上公司的發展策略傾向于長遠策略以求代代相傳,股東權益比率很高并且借貸謹慎。
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德國的中小型企業在工業方面高度活躍。
德國的中小型企業在價格方面不惡性競爭,但是在質量和產品的創新方面競爭激烈。研究表明德國有世界上最多的“隱藏的冠軍”(工業領先但其品牌卻不那么為人所知):德國有1307個,美國有366個,日本有220個,奧地利有128個,瑞士有110個,意大利有76個,法國有75個,中國有68個,英國有67個。為了保持這個優勢,德國的中小型企業在研發上的花費增長近71%,相較之下一般大型企業的研發增長只有19%。這個研發上的花費導致的有形結果就是:54%的德國中小型企業在2008-2010年間引進一些形式的工藝創新,與此相較歐盟的平均水平只有34%。
持續的創新和提升幫助維護和保障“德國制造”的品牌優勢。
德國政府盡職的在各種層面上扶持這些中小型企業發展。例如德國政府有一個中央中小型企業創新項目用來幫助這些企業的研發。它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推廣關系上有效的運行。德國海外商會(CCA)在80個國家有120個辦公室,有超過1700名員工幫助推廣德國的商業興趣。任何一家德國的中小型企業可以去海外商會確定潛在的經銷商和其他海外合同。部分出于這種關系網的原因,和其他國家不同,德國的中小型企業已經在海外有了良好的形象。
德國政府同時也非常支持在國內培養高技能的員工,幫助企業融資及保障這些企業的原材料來源。
德國的這些中小型企業在過去的十年里沒有太多外包,因此,德國始終保持良好的出口量。
或許我們的表述并不精確。但是我們相信能讓大多數德國汽車和機械脫穎而出是的是其產品及其生產過程中“形式”以及“功能”的獨特結合。這或許起源于德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文藝復興。當時德國人(和英國人一樣)被看做更積極的思想家(更加量化和理性),和鄰國相比,德國在那期間出產了無與倫比的音樂,藝術,文學和哲學。甚至是在數學上,有像高斯和雷曼一樣的人,展現了超乎尋常的跳出常規思考的能力。這段德國的歷史也許滲透進機器的“靈魂”。這是我們認為使德國汽車如此特別重要的無形特征。
德國作為歐盟成員的優勢。在這個討論中,區分“全球化”和“區域化”的概念是很有用的。我們承認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全球化一項重要的進程:不僅中國可以向世界出口,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可以向中國出售商品。相反的,歐盟和歐洲貨幣經濟聯盟是用來促進“區域化”的制度上的安排:相比較成員國和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歐盟成員國之間的交易是有優惠條款的。
對于德國來說,圖像就完全不同了。除去中國外的新興市場占據了德國出口增長的三分之一左右——和日本非常接近。然而有顯著不同的是,中國只占了德國出口增長的5%,德國作為一個出口大國地位不斷提升,中國對其幫助卻普遍的權重相反。另一方面,歐盟在這段時間內占據德國出口增長的60%!除去歐盟外的發達市場貢獻接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