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澤:推動文化與服裝產業的融合是大趨勢
1840 年,鴉片戰爭的炮聲轟開了千年中國的大門,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1978 年,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落戶虎門,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
始于太平手袋廠,借助中國改革開放的東風、政府的積極引導、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產業梯度的轉移,虎門紡織服裝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無牌到名牌的發展之路。虎門自此也成為了一塊投資沃土,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一大批外企、民企老板和個體戶在虎門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虎門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朱華澤說,虎門成功的經驗是即使在麻袋 改制成衣服也會被哄搶的20 世紀80 年代初就已經預知了制造的未來,一步一步走上品牌的道路,探索出前店后廠和產銷一體化的模式,而虎門維持長久不衰的訣竅就在于先于時代的產業轉型與升級步伐。
記者:紡織服裝產業是怎么在絲毫沒有工業基礎的虎門發芽壯大的?
朱華澤:改革開放后,基于地理位置優勢,虎門率先引進了太平手袋廠,實際上是虎門服裝服飾產業的開端。當時,東莞市、鎮、村、組四個輪子一起轉,大推一鎮一品,而服裝服飾成了虎門發展經濟的首選。
20世紀90年代初,北有省會廣州、南有特區深圳,東莞夾在中間,必須要以特色產業突圍。虎門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商貿重地,是珠江水系各干流流入南海的八大口門之一,借助靠近深圳、香港的位置優勢,漁民從海上以物易物,居民從中英街采購,從香港帶回大量日用商品,其中最多的就是服飾用品,形成了早期的地攤,后逐漸演變成洋貨一條街,吸引了眾多周邊各鎮甚至鄰市的群眾。
隨著政策的進一步開放,當地人不再是少量走私,而是變成了批量批發。集聚在虎門的貨物和人流量增長很快,個體商戶不得不轉移到靠馬路的房子墻邊上,搭起棚戶,一時間熱鬧非凡。
不過,很快街道都無法容納規模的擴大了。1992 年,政府投資建設富民時裝城,將棚戶攤位都轉移到專業市場里面,統一管理。有了富民時裝城,虎門服裝開始由自發、自由的形態轉變為正規化、規模化、專業化的有序發展。
所以說富民時裝城是一艘商業航母,也是服裝品牌的孵化器,虎門大部分知名品牌都是在富民發育的,包括以純也曾在富民商業大廈里搞批發,每天最多時可批發7 萬件,最多是一個月可發走200 萬件。
記者:虎門服裝服飾產業發展至今,您認為成功經驗是什么?
朱華澤:我覺得虎門服裝服飾產業能夠形成今天這種發展態勢,主要是市場無形的手與政府有形的手完美結合的范本。
在改革開放初期,服裝個體地攤戶盛行,批發買賣漸成規模的過程中,政府并沒有拘囿于“姓社姓資”爭論,而是解放思想,敢為天下先,為強鎮富民敢于擔當。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服裝批發貿易增長迅猛,政府尊重市場的規律,因勢利導出資建設專業市場,在全國鎮一級率先舉辦中國(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大力培育本土品牌,推動虎門服裝服飾產業新型模式的形成,實現了前店后廠、產銷一體化的完善產業鏈形態。
市場資源與行政資源的完美結合,使得虎門服裝在20多年時間內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無牌到名牌的質的飛躍。
現在,虎門已經擁有5萬多個服飾商標,其中省級以上的品牌20余個,在虎門40多個規模以上專業市場中,服裝批發零售市場就有22個,面輔料市場10多個。
記者:在當前經濟環境下 ,虎門服裝產業的發展遇到了什么瓶頸?
朱華澤:第一,土地資源的制約。虎門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以及興盛的商貿服務業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但是包括現有企業在內,已經很難在虎門找到空余廠房。東莞市、鎮、村、組四個輪子一起轉,雖然極大程度地刺激了鎮村經濟的發展,但無可避免地在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留下后遺癥。如今,外來投資建設和現有企業增資擴產都很難在虎門找到適宜的土地了,只能是“三舊改造”增加存量,但成效還有待加強。
第二,人力資源的制約。無論是普工藍領,還是高端白領,都呈現出勞動力不足的情況。虎門服裝行業從業人員高峰期超過35萬人,2008年金融危機后在不斷減少,不少企業從批發貿易商和貼牌制造企業轉型為品牌創造型企業,需要拓展銷售渠道,設計、營銷、管理高端人才的缺口較大。
第三,資本要素的制約。企業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幾乎都遇到了融資難的問題,在企業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銀行金融放貸政策又在收緊,企業往往被迫尋找過橋資金,成本和風險極高,且難以持續。
第四,思想觀念的制約。不少老一代的企業主局限于代工制造小富即安的思想,領導階層沒有做到思想的解放與突破,一部份企業停滯不前甚至走下坡路。
第五,規劃滯后的制約。早期對服裝服飾市場缺乏剛性規劃,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很多專業市場建成后,經營效果、效益不甚理想,同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沒跟止,比如道路、交通、食宿、文化等配套設施并未能同步完善。
記者: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虎門服裝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朱華澤:我認為,轉型和升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虎門服裝企業轉型的主要方式是外貿轉內銷、代工轉品牌。
其實,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三資企業轉內銷,激勵企業轉型做品牌商,向以研發和營銷為主的總部企業轉型。
從升級的角度來看,虎門服飾產業的升級包括:第一,品牌升級。 要不斷加快推進服裝品牌戰略,打造虎門城市形象名片。虎門是中國紡織服裝業重要集群,有著“中國服裝名城”、“中國女裝名鎮”,去年還獲得了“中國童裝名鎮”稱號,如今也正在申報具有唯一性的全國知名休閑服裝品牌創新示范區。這些城市品牌形象的對推動服裝產業和服裝品牌的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標桿意義。
第二,營銷升級。電子商務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近年來,虎門提出“產業升級、電商先行”口號,先后建成八大電商產業園。虎門現有電商企業超過5000家,其中90%以上與服裝服飾關聯。2013年虎門服裝電商銷售達到了219億元。
第三,質量升級。技術、設備、管理的全面改革改造,實現服裝行業的品質升級。在三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看到太多的品牌都是因為質量問題,甚至是某批次貨物不達標,在一夜之間轟然倒下。興盛歷程艱難,衰敗時只在瞬間。包括政府和協會近年都在推質量標準化,甚至細到衣服的標牌都嚴格按照標準印制。路人和司機途經虎門大道都可以看到中間服裝品牌廣告長廊上都醒目地寫著“品牌振虎威,質量興門風”的質量興鎮口號。
品牌、電商、質量是虎門服裝升級的三駕馬車
記者:虎門服飾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如何將傳統產業與文化產業相融合,從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朱華澤:文化與產業的融合是未來的大趨勢。目前,東莞動漫衍生品企業多達1000多家,涉及服裝、玩具、文具、鞋帽等行業。虎門應該以影視動漫為載體推動虎門童裝品牌及其衍生產品的互動融合,延伸服裝品牌的價值鏈。比如,我們可以選擇幾家有一定知名度且有不同形象特征的童裝品牌,編撰一個具有正能量的故事,共同攝制成一部大型動畫片,并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黃金時間段首映和全國地方臺重播,以此打造出如《喜洋洋與灰太狼》、《熊出沒》那樣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動漫品牌。
這樣的動畫片將成為中國首部以產業為依托,以品牌為形象,以旅游景點為背景的大型原創動漫系列片。這不僅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能把虎門的童裝品牌整體帶動起來,樹立一批高品質的有影響力的童裝品牌;也將是一個受益無窮的項目,以相關品牌為依托,可以注冊玩具、旅游紀念品、書包、文具、鞋帽、食品包裝等衍生產品,具有無限的可開發空間;甚至可以以此樹立一支東莞城市的文化標桿,提升城市文化的影響力和城市形象。
除此之外,其實我們還設想在黃河時裝城一公里范圍,以服飾產業為核心,打造4A級休閑旅游購物景區,以此來提升虎門未來的城市地位及產業空間。雖然東莞產業、文化、旅游的互動融合仍有些問題有待解決,但文化創意、休閑旅游勢必會成為虎門乃至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亮點和重要驅動力,而時尚消費的剛需用品服裝是作為突破口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