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深耕“互聯網+”新業態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降臨,中國制造業依靠爭奪訂單、開動生產、OEM模式等已經明顯“走不動”。如何直面品牌影響力、市場拓展、用戶需求,成為中國制造業全體面對的問題。趕上這個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敏銳的中國制造企業已然開始重新制定公司發展核心戰略,側身擁抱互聯網。
制造業如何“+”互聯網
隨著國家“互聯網+”戰略的推行,“互聯網+”已經全面滲透眾多傳統領域。對傳統行業來說,如何接上“互聯網+”,是他們正在思考的問題。康得新作為眾多上市公司中的傳統制造業典型代表,其互聯網轉型戰略,稱得上是當下“制造業+互聯網”的一個小縮影。
康得新董事長鐘玉表示,“當下國內傳統制造業正面臨著嚴峻的轉型考驗,今年國家正式推出‘互聯網+’戰略,作為國內預涂膜和光學膜行業龍頭,康得新將打通線上線下,重構自己的產業鏈和價值鏈。”鐘玉指出,“我們在天貓的旗艦店已經正式開張,本次公司啟動互聯網渠道,在天貓店中嘗試康得新相關產品的網站銷售,不僅是積極布局‘互聯網+’的思路,更是希望通過互聯網渠道,更直接、更廣泛地了解消費者的各種產品需求,進一步提升康得新的服務質量。”
借助“互聯網+”這股風潮,鐘玉表示,通過互聯網銷售,可以大大降低消費者對公司主要產品的購買成本。同時,公司希望借汽車窗膜的銷售渠道,為其未來節能減排類新產品——家庭智能窗膜的市場拓展奠定基礎。
據悉,今年8月,康得新與易車網共同構建的一個互聯網O2O平臺也將推出,未來在“互聯網平臺+2000家線下服務店”的組合下,鐘玉表示,康得新的服務會更加貼近消費者。
“互聯網+”絕對不等同于電商。康得新事業群副總經理李玉表示:“電商網絡渠道只是我們布局‘互聯網+’戰略的開始,做電商不僅僅是銷售產品,更重要的是培養用戶粘性,用服務吸引客戶。我們的目標是從電商做起,然后建立自己的O2O體系,最終形成大數據系統。”
作為上市公司,康得新今年5月發布的公告顯示,為了打造“互聯網+3D”產業生態鏈,建立互聯網3D
內容的產業平臺,康得新與國廣東方網絡有限公司和保利通信、中信資管、銀河投資、康得集團的相關企業擬共同設立“東方視界科技有限公司”,康得新持股25%。
安信證券分析認為,目前“互聯網+3D”產業生態鏈走向良性,形成下一個BAT雛形:騰訊、優酷、土豆、搜狐、PPTV等是靠協議來使用國廣的牌照;康得新既可以提供硬件(拍攝設備、3D終端),與硬件廠商合作,又能提供3D
內容,未來在游戲、影視、文化、制作等持續做國內外的資源整合,攻克片源難題,建立中國第一的3D內容門戶網站,設想未來用戶起來后公司將堪比BAT。
2015制造業轉型年
2015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互聯網+”這一概念之后,國內便興起了一股“互聯網+”風潮。在這樣的背景下,業內人士呼吁,“互聯網+”不能淪為一句空口號,而是要真正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力量。
事實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風口,中國傳統制造業巨頭已紛紛開始行動,比如,海爾的互聯網工廠計劃、美的對電商渠道的開拓、格力對智能手機市場的布局等,各家有各招。
業內人士指出,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支柱,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互聯網與制造業兩大行業的雙向整合,形成的軟件體系與硬件設備的融通,將是未來全球經濟的一大顯著特點。
著名財經評論員吳曉波近日表示,未來五年內,80%的制造業企業將被淘汰,作為傳統制造業大省,浙江省的傳統制造業面臨的是“轉型”和“升級”。吳曉波指出,“轉型”是指信息化介入研發、生產、銷售等渠道打造“互聯網+”模式的企業運營方式,“升級”是指產品升級及相關大數據管理升級。以海爾為例,從2013年開始,海爾連鎖店裁員2.6萬人。不僅如此,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還把整個生產線都“敲碎”,變成小微組織,不斷的創新。“未來的海爾,不僅是制造業企業,而是轉型升級成為制造加配送的城市生活服務商。”吳曉波說。
事實上,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兩大新概念,一是“中國制造2025”,一是“互聯網+”。在此后幾乎每個重大會議、考察、外訪場合,他都要將這兩大戰略并列強調。
鐘玉表示,康得新一直強調“新引擎、新模式、新格局、新發展”,新引擎核心是技術創新、商務創新、“互聯網+”、智能化,在全球變革的時代,這四個支撐很重要,把傳統制造的技術優勢和“互聯網+”新基因結合,是制造業轉型的核心戰略。
業內人士認為,傳統制造商們一方面在“苦練內功”,提升自身技術生產能力,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成功打通線上線下,從根本上重構傳統產業鏈和價值鏈,“互聯網+制造業”將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核心優勢之一。